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古城韵味 » 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泉州百姓住房变迁记

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泉州百姓住房变迁记

2012-10-31 19:52  来源: 泉州网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者忧其屋”,到上世纪80年代的“居者有其屋”,再到如今的“居者优其屋”,四五十年来,泉州人的居住条件从拥挤、简陋到宽敞、高档,居住环境也越来越舒适。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者忧其屋”,到上世纪80年代的“居者有其屋”,再到如今的“居者优其屋”,四五十年来,泉州人的居住条件从拥挤、简陋到宽敞、高档,房子越来越漂亮,住房结构越来越合理,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舒适。 
告别狭窄陋室 享受宽敞住房
从筒子楼到单元楼,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蜗居在十几平方米的斗室,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甚至数百平方米的居室……泉州市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丰富的最好见证。
时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点:户型单一的筒子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重生产、轻消费”的经济观念中,“筒子楼”成为职工之家。上世纪70年代在泉州木材公司上班的陈女士说,“筒子楼”大多是由办公楼改建的,户型单一,只有一个卧室,仅十几平方米,挤着一家四五口人,甚至更多。床、桌子、凳子等主要家当占据一定空间后,剩下的面积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活动的中心,孩子写作业、玩耍,大人接待客人,显得很局促。那时的房子谈不上隔音,大点声说话,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听得见。没有电视、电脑,晚上吃完饭没事干,串门聊天拉家常成了人们最好的消遣。
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
特点:讲究实用的单元楼
上世纪80年代,福利分房成为企事业单位改善职工住房条件的主要方式。当时建的单元楼住宅,户型多为套间,有一间半、两间、两间半,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单元楼套房讲究实用,但缺少活动场所,客厅一般都很小。家住市区红梅新村的王女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爱人从单位分到了一套建筑面积40多平方米的福利房,两房一厅的格局。虽然客厅只有四五平方米,但当时能住有私人厨房和厕所的单元房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搬家时他们还特地放鞭炮庆祝。
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特点:配套齐全的商品房
据悉,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开发逐渐进入市场化阶段。1998年以后,住房消费贷款与公房上市等房改政策在泉州全面展开,1998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购买商品房办常住户口的有关通知》和《已购公房、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的通知》,这两项政策有效激活了商品住房交易市场。2000年以后,购买商品房成为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主要途径,住房格局逐渐从单一转为多功能,大面积的客厅可以招待客人、进行家庭娱乐,吃饭有了专门的餐厅,卫生间的设施更加人性化,房间布局合理。小区绿化、停车场地、休闲场所等也有了专门的空间。
去年搬进市区东海湾新居的刘女士说,其父母住的房子是早年单位的福利分房,房子的地段、楼层没得选。2009年,综合考虑了自己的上班地点、还贷能力后,挑选了现在这套房子,房子的户型、楼层、朝向都是按自己心意挑选的,选房的自主性比上世纪80年代时强多了。
数说变化
市区人均住房面积 30年增加了7倍
近30年来,泉州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显著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统计显示,1981年,泉州市区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为5.08平方米,2011年增至42.75平方米,30年间增加了7倍左右;1984年,农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为12平方米,2011年增至52.55平方米,27年增加了3倍左右。
据泉州市住建局统计,1991年—1995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达125万平方米;2006年—2010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达815.75万平方米;2011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达389.81万平方米,全市住宅竣工面积呈明显增长之势。
三个泉州人的住房变化
曾经:一家六口挤在十几平方米单间
如今:三个人住“大三居”套房
讲述人:王先生
职业:国企员工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今年56岁的王先生说,1977年,21岁的他刚参加工作,仍与父母、哥、弟、妹一家六口住在父亲单位的筒子楼,只有一个单间,仅十几平方米。楼上楼下住了8户人家,上厕所要步行十几分钟到外面的公厕,洗澡要到一楼的公共浴室,那时没有热水器,冬天洗澡需要烧热水提进浴室,而夏天则就着凉水洗澡。
王先生对筒子楼生活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挤”。1984年,28岁的他结婚了,那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被隔成了3间更小的房间,每间只能放下一张床。由于房间太小,家里来了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站着聊天。
1992年,王先生花了2万多元买下单位的福利房,房子位于5层高单元楼的三层,二房一厅的格局,室内面积30多平方米。“房子是别人住过多年的二手房,但当时搬进去时,心里仍美极了。”王先生笑着说,搬家后,他们一家三口再也不用跑公厕,洗澡不再需要到公共浴室排队,有单独的厨房可以做饭,也终于拥有了6平方米的会客厅。
2002年,王先生家的单元楼被拆,他掏钱换了套更大的三居室,这是他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套毛坯房,总面积达到100平方米。2004年,王先生与妻女终于搬进了装修一新的新房,新房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新的电视、空调、冰箱……王先生感慨地说,从拥挤不堪、狭窄的筒子楼,到宽敞明亮的三房二厅套房,居住的环境与35年前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曾经:祖孙三代蜗居40平方米自建房
如今:拥有800平方米花园别墅
讲述人:陈先生
职业:私营业主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市区某服装厂工作的陈先生与父母、妻儿蜗居在中山南路40平方米的自建房内。他回忆说,那时自家的石头房,地板是水泥地没有铺砖,墙也是灰色的,屋里即使开了灯,依然感觉灰暗;那时没有液化气,做饭用的是砖砌的灶台,烧柴火和煤炭,由于没有抽油烟机,每次做饭屋里全是烟,很呛人。当时家里没有厕所,白天到公厕方便,晚上就用马桶,每天早上妻子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着马桶去公厕清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先生与妻子双双“下海”经商,并迅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愿以偿地从老屋搬入了二室一厅的套房。“当时搬进套房,心里想的是终于有了独立的卧房,不用再和儿子挤一个房间里。”陈先生说。2000年,他花了约150万元在市区购买了一栋四层别墅,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房子变大了,陈先生对房子的功能性、舒适性也有了更高要求,他将一楼设计成厨房和客厅,卧房、书房位于二楼和三楼,四楼则用于休闲健身,摆放了健身器材、台球桌和乒乓球桌等。
“以前房子太小,连套大点的桌椅都放不下,后来买了别墅,房子大了,家具都往大的买,比如电视,特地买了台53寸的背投彩电。”陈先生说。
曾经:住不保暖还漏雨的木瓦房
如今:搬入四房二厅电梯公寓
讲述人:梁阿婆
职业:农民
家住南安市翔云镇梅庄村的梁阿婆,今年已经69岁,2004年,她和老伴搬入了村里第一栋集资建造的电梯公寓楼。“在木瓦房、石头房里住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老了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梁阿婆乐呵呵地说,上世纪60年代她家住的还是木瓦房,房子是新中国成立前建的,老房子冬天不保暖,还漏雨,她父亲每年都要上屋顶修修补补。
“嫁人后搬进了石头房,那时农村的房子没有通自来水,每天都要打井水来用。”梁阿婆说,年轻时家里也没有别的营生,全靠老伴种地养活一家。儿女长大工作后,体谅她和老伴年龄大了腿脚不便,于是便买了现在这套电梯房。
走进梁阿婆的家,第一感觉就是现代化,客厅里摆放着液晶电视、柜式空调,紧邻的阳台上放着双桶洗衣机。厨房里,抽油烟机、微波炉、燃气灶、消毒柜,现代化厨具一应俱全。阿婆的家宽敞整洁,四房二厅、一厨三卫,从阳台向外眺望,近处是梯田,远处是高山,一派田园风光,景色宜人。
“自从搬进套房,用水方便了,上厕所也不用再到公厕,生活方便许多。”梁阿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外出经商的村民很多,不少人在外赚了钱,返乡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木瓦结构或石头结构的老房拆了重建,盖起数层高的楼房,这样的农村别墅如今在村里比比皆是。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