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保障房让更多人居有住所
2011-09-20 21:43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新闻背景
2005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为35.4平方米,2010年为47.76平方米;2005年,市区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2010年为49.2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保障性住房21534套,进行各类棚户区改造3500多户。2011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为43017套。
9月16日下午,天气晴。记者走访泉州目前最大的综合性安置小区——见龙亭小区。位于北峰街道的见龙亭小区有着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其“身后”便是福厦高铁泉州站,巨大的“人气潜力”让这个小区更加集“多优”于一身,它好比近年来泉州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一个缩影,诉说着泉州人和住房的故事。
从“常搬家”到“定居”
落日的余晖洒在地上,清晰地勾勒出城市的一个个剪影,林莲莲站在自家宽敞的窗台上,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年前,林莲莲夫妇和女儿搬进了北峰街道见龙亭小区祺龙苑的经济适用房,从二十几年的“租房”到现在“有房”,这个小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搬进新房之前,女儿还在上大学,林莲莲夫妇靠开店为生,但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只能住在店铺里,“在店铺的后面用帘布隔开,条件很简陋”。
二十多年来,夫妇俩起早贪黑地工作,却没能在市区买上一套自己的房子,都说租来的房子无定数,二十多年来,一家人搬了无数次“家”,从新门街搬到泉州大桥旁,从泉州大桥搬旁到西门,再从西门搬到后坂,虽然几经迁徙让一家人疲惫不堪,但买房对他们来说,还是个奢望。
“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家!”林莲莲想,一定要想办法改变现状。经过申请,林莲莲终于以20万元左右的价格买下了见龙亭的这套房子。
林莲莲说,虽然房子只有70多平方米、两房,但这对于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已经足够了。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已找到工作,不到1000元的每月按揭款对于他们家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一提到房子,林莲莲呵呵地赞叹:“这套房子很理想。”
“广场舞,等着我!”
和林莲莲相比,经济适用房给王美陶一家带来的实惠,更显珍贵。
6年前,一场车祸夺走了王美陶丈夫的生命。十几年前,夫妻俩从安溪来市区打工,育有一对儿女,没想到几年后,买房的梦想仍未实现,丈夫却撒手人寰,“当时我两个孩子都才十几岁,都在读书。”
由于经济原因,王美陶带着儿女搬进了工厂的宿舍,她和女儿一间,儿子与工友住一间。不幸的遭遇没有让这个坚强的母亲灰心,她开始积极搜集资料,申请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就是政府为了解决我们这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而建设的,我坚信只要肯努力,我们这些在城市中努力打拼的人,也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王美陶说。
见龙亭小区里绿树成荫,有湖、有木栈道,还有历史遗迹,每天晚上,小区里总有七八队市民伴着悠扬的旋律在宽阔的广场上跳着健身舞。在“舞池”里,却不见王美陶的身影。如今儿子已经工作,小女儿还在读初中,王美陶起早贪黑挣钱养家,热爱生活的王美陶始终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她相信有一天她也能进入舞池,幸福欢快地舞动,“广场舞,等着我!”
安置区也有公立幼儿园
与两位阿姨闲聊完,记者打算在夕阳下漫步见龙亭小区,不久后却发现凭脚力要踏遍小区谈何容易,这个小区实在太大了!
“我们小区占地370亩,入住人口可达14000多人呢。”该小区物业负责人陈志鹏自豪地说,小区是一个综合性小区,经济适用房有1316套(含廉租房60套),安置房有1676套,此外还有商品房,规划住户数4080多户,“为方便居民出行,小区将配备4辆电瓶巡逻车,由保安接送业主。”
对于如今及今后的见龙亭小区,陈志鹏脑子里有着清晰的构架:
见龙亭41.6%绿地率使居民犹如徜徉在生态绿海;活动器材、休闲桌椅、业余活动室、卫生所等基础设置正在不断完善;西门出入口处的“飞凤园”也已经建成,郑成功焚青衣处、文明阁、应奎坊等历史建筑一一“复活”;公立小学、幼儿园都将为住户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门口的公交始末站停靠的公交车可以把居民送达城市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