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绘蓝图 精心规划“十二五”
2010-12-06 00:05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编 者 按
近日召开的泉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描绘出泉州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具体路线图。
未来五年,泉州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做大做强产业、港口、城市,持续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建设现代化泉州新征程。本报今日开辟专版解读泉州“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亮点,旨在与读者一起振奋精神,积极行动,共同建设、见证泉州发展新时期。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摘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11%、18%以上,至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
【解读】在去年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大关后,今年泉州经济总量预计可迈上3500亿元的新高,有望收获福建经济总量的12连冠。在迈向经济强市的征途中,5年后,泉州地区生产总值有望再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的增幅将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争取达到18%以上,总额力争突破1000亿元。
超千亿元“产业航母”增至5艘
【摘要】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5个千亿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继续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
【解读】继纺织服装成为泉州第一个千亿集群后,泉州产业集群的千亿版图有望不断壮大。未来5年,“百千万亿倍增计划”将继续指引泉州产业进步。其中,“百亿企业倍增计划”,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超百亿元企业15家以上;“千亿产业集群倍增计划”,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5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其中,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产业集群要超过2000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2个产业集群要超过1000亿元;“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倍增计划”,即力争“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 □本报记者 林绿波
泉州港目标瞄准“主枢纽港”
【摘要】港口地位日益显著。港口开发建设加速推进,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开放功能明显增强,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和港口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主枢纽港地位基本确立。
【解读】现代港口已从不同运输方式的换装功能,向现代化物流重要节点和商贸组织功能转化,对城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日渐成为泉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快港口建设,将泉州港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东出西进的综合通道和区域性现代专业物流中心,成为“十二五”时期港口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统筹港口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公用深水泊位,完善港口综合配套设施,突破深水公共航道瓶颈,健全港口服务体系,优化通关环境,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同时着力培育国际航线,大力引进大型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和国际化港口服务企业,积极推动泉台港口紧密合作,力促泉州港口与国际大港对接。
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摘要】建设世界纺织鞋服、石材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石化、装备制造业、体育产业和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解读】世界第一的“茄克之都”,中国最大的石材出口基地,世界20%运动鞋的制造地……这些动人的记录彰显着泉州建设世界纺织鞋服、石材产业基地的巨大潜力。此外,泉州石化、装备制造、体育和光电等产业近年来的突飞猛进,也成为全国焦点。
未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将是泉州产业的一大目标。我市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保持基地建设的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水平和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产业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区域品牌发展等方面成为全国的示范。
先进生产方式托起“泉州创造”
【摘要】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生产方式,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
【解读】未来5年,我市将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产业信息系统,推广一批先进制造生产方式。
其中,集成制造是指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力求达到产品上市快、高质、低耗、服务好、环境清洁的目的。敏捷制造是指充分集中高素质劳动力,注重应用灵活的生产管理方式,力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柔性制造是指通过灵活配置生产设备、生产环节,灵活调整生产周期,力求快速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精密制造是指将近净成形与近无缺陷成形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超高速加工技术综合集成,力求形成以精密制造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本报记者 林绿波
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摘要】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解读】“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建设了5个物流园区,6个物流基地,9个物流中心和6个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一批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基本建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
下一个五年,我市发展物流业的思路包括:加大奖励力度引进重点物流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逐步建立以农资物流和粮食物流、果蔬物流、冷藏物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制等现代商务模式,促进全市物流资源有效整合。
风电产业“随风起舞”
【摘要】加强石油、煤炭等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解读】我市现有煤电、天然气电、水电,风电尚是一片空白。而发展风能的理由充分:首先,种种资料显示,今后泉州生产、生活用电将更为紧张。2015年,我市电力市场最高负荷将达7980兆伏,用电量将超490亿千瓦时。开发新能源对于我市这样一个能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来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次,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据介绍,我市沿海风能资源储量为陆地上的3—4倍,是今后可开发的主要能源资源。
如果说“十一五”是风能产业的前期准备时期,“十二五”有望成为该行业“见风就长”的迅速发展期。目前,我市已生成了惠安赤湖风电场、晋江金井风电场等项目。惠安赤湖、小岞的风力发电厂已通过审批,预计今年可以动工。该项目建成后,赤湖将有24台风机、小岞将有11台风机,生产的电能可有效缓解惠安县的用电紧张现状。此外,我市还规划在惠安崇武、走马埭海堤,晋江、石狮等地设立风电厂。这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预计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就有多个项目可陆续开工。□本报记者 陈淑华
新建扩建一批水利工程
【摘要】新建扩建一批蓄水、引水、供水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功能区管理。
【解读】我市水资源总体紧缺,随着一批批工业项目相继上马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供水紧张局面将日益加剧。日前,我市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功能区管理。全力推进碧坑水库建设前期工作,规划新建泉港双溪、洛江八峰两座小(一)型水库和晋江、石狮两座平原水库,对山美水库和桃源水库进行扩蓄,通过以上措施,预计可增加年蓄水库容约6000万立方米;完成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含洛阳桥闸改造)、晋江引水第二通道、石狮市引水第二通道、南安市沿海片区供水等四处引水工程建设,总引水规模约32.6立方米/秒(约282万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