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
2010-07-03 11:59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落日余晖下,海面波光粼粼,点点船只行驶在蔚蓝澄澈的海面上,阵阵海风吹拂着人们的发丝……当海洋垃圾日渐减少,当一座座污水处理厂井然有序运作,当沿海防护林规模愈加庞大,在泉州,实现舒适的湾居已不仅是梦想。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市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50%、66.7%、70.8%和75%。逐年上升的数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近海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更让我们感受到泉州这座滨海城市的巨大魅力。
清理海漂垃圾:
整治范围基本涵盖海洋生态敏感区
海漂垃圾无疑是破坏美丽海岸线的一大“杀手”。
近日,在崇武古城、黄金海岸、惠安青山湾等滨海旅游区时发现,得益于环保队捡拾游客丢弃垃圾的不懈努力和游人素质的不断提高,海滩上已罕见海漂垃圾的踪影。
海滩的整洁源自不懈的清理和整治:崇武古城成立一支约30人的专职保洁队伍,建设三个垃圾中转站和三座无害化处理公厕;青山湾拆除海岸临时建筑,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海滩保洁长效机制;黄金海岸每天专人收集与转运海漂垃圾……正是这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拉近了我们与遐想中的海洋的距离。
各地海漂垃圾清理初显成效的同时,治理范围也在逐步拓展。到今年,我市海漂垃圾清理范围已包括晋江入海口、洛阳江入海口、石狮市祥芝中心渔港等20多处重点海域,整治范围已基本涵盖我市主要海洋保护区、海水养殖区、滨海旅游区、重点渔港、主要江河入海口等海洋生态敏感区。
整治陆域污染:
每个县(市、区)一座污水处理厂
陆域污染对海洋生态来说也可能是致命的一击。早在2006年,市政府就颁布了《泉州湾南岸近岸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泉州市近岸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4年来,全市共建设污水处理体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五大工程289个项目,完成投资42.12亿元。其间,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成:
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县(市、区)均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置场总处理能力分别达到63.25万吨/日和3950吨/日,污水管网总长度达1253.27公里,已对132家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实行联网实时监控,投入使用的乡镇垃圾中转站、焚烧炉、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场已达150个以上。此外,丰泽区东海电镀集控区集体关闭,南安市晋江上游电镀企业搬迁,晋江市区重污染企业“退二进三”工程等陆续实施,并率先实行区域环保限批政策等环保监管新机制。
加快生态修复:
有望出现万亩红树林景观
植被和海洋生态保护区是我们关于海洋遐想不能缺失的一部分。
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红树林既起到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还能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10年前,泉州湾洛阳江河口仅有红树林不足300亩,自2003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后,经过市县两级政府的努力,泉州湾红树林面积已扩大至7500多亩,泉州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人工种植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区域,近年还有望发展形成泉州湾万亩红树林景观。
除了人工种植静态美景,海洋生物的丰富性同样不可忽视,长毛对虾苗、日本对虾苗……海洋渔业部门几年来的投放数量以千万计。
泉州湾河口湿地仅仅是全市海洋环境生态修复的一个侧面。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造林89.25万亩;封山育林5.24万亩,新造林中,阔叶树和针阔混交造林比例达到85%,全市以相思类、木荷等为主要树种的阔叶林面积已占沿海林地总面积的28%,沿海地区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沿海防护林体系初步实现从单一型树种结构向多种树种混交型结构的转变,防御功能日渐强大。
下阶段,我市将抓紧落实《2010年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确保年度76个整治项目全面完成,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城镇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逐步改善沿海城市(城镇)地表水环境建设。与此同时,试行泉州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制定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的重点区域海岸带专项利用规划,随着一项项举措付诸行动,更加美丽的环泉州湾城市离市民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