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海西 先行先试
2010-05-17 20:40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一份5.3亿美元的台资大单,一道投资海西的资本风向标。几天前,泉州经贸文化交流团在台湾把海西吸引力演绎得淋漓尽致。
海西的魅力,还源自于百姓的信心。一份横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四省20余市的海西消费信心指数调查近日新鲜出炉——2010年第一季度,海西居民的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总指数值高达106.95,折射出高昂的发展信心。
吸引力与信心,都与一年前的一个日子息息相关。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东部沿海最后一处板块“凹地”冉冉升起,宣告着福建发展步入新纪元。
海西机遇,亦是泉州的发展良机。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建立了贯彻国务院《若干意见》的组织机构,并掀起了全市各地一场又一场的学习研究会、台商交流会。很快,随着市委全体(扩大)会上,泉州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出炉,泉州拉开了乘势海西、先行先试的大幕。一年之间,泉州在海西的黄金成长期中,演绎着融入海西、呼应海西、对接海西的传奇故事,奏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时代强音。
融入海西
一年来泉州更强壮
融入海西,从新的蓝图开始。
根据设想,3年后,福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泉州综合实力将继续保持海西前列,gdp有望突破4000亿元,人均gdp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元。到2020年,泉州将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gdp达万亿元左右,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当时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精妙的蓝图,总是从一个个细小的改变而起,一年之间,一纸“流水账”足以折射泉州融入海西的发展热度。
——海西一年,泉州在加“重”!经过了八年长跑,去年5月,乘着海西东风,台湾石化专区终于正式在泉州挂牌设立办事处,拉开泉台石化大规模对接的序幕,这也是台湾石化业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首次整体转移到大陆。目前,在全国九大石化基地之一的泉州,国内最大的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和中化泉州项目比邻而居,加上台湾石化专区,未来泉州石化产业将拥有3000万吨/年—4000万吨/年的炼油化工能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炼油版图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加重的更深意义是形成石化业“榕树效应”,让泉州颇具基础的轻工、纺织、电子、汽车、食品都可能因此受惠。
重化工业之外,泉州的重型“武器”还包括晋江、南安两个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东南沿海最大的船舶修造基地等三大新平台。此外,在海西的暖风中,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与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成功“联姻”,吸引了总投资不少于4亿元的4家台资企业正式落户,并催生了泉台光电技术研发中心。
可以说,日益成长的重型工业将与泉州发达的鞋服、建材、食品等轻型兄弟一起,构筑轻重愈加平衡的产业时代,打造更强大更完备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海西一年,泉州在加“速”!这一年,速度改变了时空!汽车时代和高速、高铁时代的来临,让城市间变得更亲密。几天前,动车组、城际公交、时速250多公里……一个个高铁时代特有的新词组,随着动车涌现。国务院明确提出将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发展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目标是形成连接海西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福厦铁路正是提前践行这一计划,把中国最具活力的两大经济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三大经济带有机契合。
距高铁泉州站12分钟车程之隔的高铁晋江站,也酝酿着风云之变。其所在的内坑镇,已然画好高速铁路物流区的蓝图。泉州首个“无水港”不久前在这里奠基,激活的将是整个泉州的物流业。未来,随着轨道交通、brt的建成,国际航空港的正式开放,泉州的行进速度将更快,随之而来的区域链接与合作也将更宽广。
——海西一年,泉州也在“长大”!台商投资区、北峰丰州组团的建设序幕开启,东海、城东、江南的拓土开疆如火如荼,它们或高铁越过,或定位高端,或山水相依,或产业集聚,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新城模样。
更激动人心的是,经历6年多时光洗礼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在省政府批准下今年终于尘埃落定。中心城区的眼界放大到980平方公里。从此,泉州中心城区、晋江、石狮、南安、惠安等地,由分散走向集聚,以澎湃的激情将泉州湾轻拥入怀,逐水而居的环湾城市群,随着泉州湾跨海大桥的动工,不日将正式成环。更远的,安溪、永春、德化,在涵养环湾核心区生态魅力的同时,也分享到其强大的辐射带动。
——海西一年,泉州也变得更有“幸福感”。发展的一切是为了人民。去年,中国社科院在首次列出的中国城市就业率排名中,创业型城市泉州以98.83%的高就业率位居全国第一。越来越多的民生细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提高,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提高,未成年人参加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看大病的参合农民今后能拿到第二次补偿,几万大学生悉数纳入全民医保的大盘里……到今年底前,我市还将逐步实现就诊一卡通。手拿一张社保卡,就可在全市各定点医院直接看病,转院手续费也将逐步从参保者的生活里遁形。
呼应海西
“两个加快”创造新跨越
践行理想,呼应海西,泉州的路径是:发挥台港澳侨的独特优势,体制创新和对台交流的先行优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聚集港口和对外开放、经济支撑带动、闽南文化核心区的优势,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西先行先试的实验区、全国重要的台商投资区、海西东出西进的重要通道、海西创业型宜居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城。
面对海西的黄金机遇,泉州上下深知,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弯道超越是多么重要。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孙春兰书记对泉州提出了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的要求,之后,泉州召开“推动企业上市提升管理水平”千人大会,并奔赴广东展开取经之旅……一系列快马加鞭的动作,最后汇聚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目标和期望,成为当前和今后泉州呼应海西,实现跨越的新航标。
短短几个月,企业上市工程率先开花结果,8家企业在今年登陆资本市场,“泉州板块”首次扩展至欧洲、澳大利亚。未来,“121工程”是泉州新的上市蓝图:力争用3—5年的时间,累计完成改制企业1000家,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00家,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100家。泉州还迎来了全国首个“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的落户,并力图在惠安绿谷和洛秀组团、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等台商聚集地,培育光伏与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每年引进富于创新力的强势台资企业。
在更广的范围内,目光敏锐的泉州企业家们早已看准时机,果断出手,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引进新设备……结出一枚又一枚转型升级的硕果。
存量部分做强:海天轻纺与美国杜邦携手,让环保无污染的玉米成为面料的新选择,相比取材于石油的化纤面料,其优越性自不必言。如今,海天手握阿迪达斯、耐克、安踏等众多知名品牌的订单,厂房机器设备每日每夜高速运转。众所周知,传统设备一旦启动,电机通常都会不停运作消耗电能,这种不易察觉的能耗却被九牧王抓了个正着,他们新近引进的平车设备,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每年节电60%、降低能耗,更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又添一道筹码。
增量部分做优:3月下旬,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光伏产业化基地,落户晋江。这一由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金保利(泉州)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国家级基地,眼下正筹备申报福建光伏重点实验室、福建太阳能工程技术中心等高端项目。国内食品饮料“航母”汇源果汁集团也走进泉州,将投入自德国引进的世界最先进饮料生产线,开辟果汁生产基地。
产业之外,港口、城市也迈向了更高层次,继泉金航线第二个浮动码头动工后, 秀涂“人工岛”试验段工程也正式开工。目前,秀涂“人工岛”已博得世界500强的大型央企中交集团的青睐,并成就了泉州史上建设规模最大的bt模式。建成后,秀涂“人工岛”将成为以开展集装箱、件杂货运输为主的货运港区,兼顾对台“三通”客运,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的综合性平台。而随着市交通运输集团的挂牌,城市公交将迎来大变局,3年内,1/4市民出行将可以依靠公交,包括轻轨、快速公交、同城化的出租车都将丰富泉州的公共交通网。在即将到来的盛夏,又有两件喜事令人期盼:泉州晋江机场6月正式开工扩建;7月,以“海洋·海峡·海员”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将在我市举行。紧随其后,被省政府列为“海峡西岸示范性物流项目”的泉州石湖石材物流园区,将于下半年开建。
城市的转变脚步,来自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获批。在泉州“两个加快”的历史新篇章中,新总规获批只是一个逗号。未来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将是城市发展的潜力所在。从这个新起点出发,泉州城将以一系列规划建设的大手笔指点江山,从沿江时代走向环湾时代,最终走向面海时代。
作为产业与新城的交汇点,台商投资区是泉州“两个加快”的代表作。作为国务院海西意见提出明确支持的风水宝地,在经历了十五年的漫长期待之后,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今年正式挂牌成立,并将致力打造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生态型滨水城市新区和现代化港口保税物流工业园区。
如今,这片泉州未来的新增长极已经开始散发出灼热的吸引力。今年3月5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同时分别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吸引了近130亿元总投资,并有望形成近500亿元的拉动效应,这也标志着泉州台商投资区拉开了加速启动、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4月,玖龙公司在金融危机后首个大规模投资落户泉州,将投建高档包装纸生产基地。
今后,这里不仅将瞄准台湾制造业100强、大央企、大国企、世界500强和国内外高端品牌企业展开招商,缔造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高地,还将构筑“百里青山半入城”的胜景。或许她的完全成熟还要再等十年甚至二十年,但此后的每一年,她都将渐渐改变泉州的形象。她渴望争取用10年时间,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新经济增长极;用20年时间,崛起全国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的台商投资集聚区,和一座人口规模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的壮丽新城。
对接海西
泉台联手成为常规动作
走亲、访友、做生意,简单的几个字,勾勒了一年来泉台亲密的联系。
去年,泉台之间共开展了94项共计3299人次的双向交流,涵盖了文教、体育、学术、卫生、口岸、旅游、科技等方方面面。仅去年前11个月,市四套班子就共有9位领导率团赴台考察交流,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影响之深为历年来之最。继去年8月,市委、市政府组团奔赴台湾,在石化、光电、船舶、港口等领域实现突破后,近日,刚刚访台归来的泉州经贸文化交流团更掀开泉台双向合作的新篇章:不仅洽谈签约产业对接台资项目23个,总投资5.3亿美元,泉州还组织了27家企业赴台采购,总金额高达7.52亿美元,并有两家泉企“钱进”台湾,成为首批入台设点企业。
泉州“登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台商也看好海西的投资机会。当中不仅有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台湾石化同业公会等老面孔,还有由台湾中部60多家上市(柜)公司组成的台湾磐石会以及台湾远雄企业集团、台湾幸福人寿保险公司、台湾海悦建设公司、台湾信义房屋公司等新客人。
泉台的亲密不仅体现在组团交流的热烈,更有生活细节渗透:在对岸,泉州的访客喝着甘醇的铁观音,与当地同乡会同唱“爱拼才会赢”;一场族谱展引来台湾上千宗亲慕名参观,两地同胞的心在追溯族谱渊源中贴得更紧。在这头,丰富的台湾农产品早已成为泉州人餐桌上的“常客”。南安闽台农产品市场有限公司与台湾力氏国际航运公司已实现泉台两地对开,台湾的水果早上摘,下午到港口装船,第二天就能赶上这里的早市。未来,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还将在台湾高雄设置办事处,为台湾农渔产品入泉提供专门的行销平台,让市民享受更廉价的美食。吃得开心,玩得更要尽兴,这一年,“外婆的澎湖湾”也赶到泉州推介旅游,金门旅游同业公会和晋江旅游协会以及惠安天马旅行社和台湾华曜旅行社签署了闽台旅游合作协议,两地旅游业合作突飞猛进。
除经济的对接外,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同样动人。新春伊始,首届闽南文化节盛会在泉拉开序幕,虎年泉台携手“第一炮”也就此拉响:梨园、木偶、歌剧、高甲、台湾歌仔戏、踩街轮番登场,此外,台湾进香团返乡谒祖、郑成功文化节、海上泼水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海峡两岸佛手茶王赛等也一一上演,共同的文化传播着两岸一家的心灵共鸣。
老一辈返乡拜祖,新一代台湾人则开始选择来到文脉相通的泉州就学、就业。3月,泉台两地40多所职业院校校长汇聚一堂,15所泉州市职业院校与台湾工业职业教育访问团签订了一揽子合作协议,涉及师资交流、合作办学、互派学生的方方面面。4月,泉州人事部门做出决定:把台生来泉州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工作,迈出泉台教育交流的实质步伐。事实上,这样的互动已非初次,去年,泉州高校考察团首次赴台,共有7所高校与台湾对应学校建立双向交流关系,4所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泉州还首次选派大学生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学习。
正因为两地交流的不断升温,最近,泉金航线做出了新增两个航班的决定。4月份泉金航线单月客运量首度突破万人大关,越来越多泉州人踏海东去,一饱祖国宝岛的醉人风情。就在上个月底,继石井、围头、肖厝、后渚等作业区之后,泉州港石湖作业区也实现了对台货运直航。海路畅通,“天路”也不甘寂寞,今年,泉州还将积极申请泉州晋江机场作为对台直航点,开辟台湾航线,牵起泉台间又一条亲情通道。
泉州,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继续为海西增光添色。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