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先进大会
2010-05-02 10:2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核心提示4月3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先进大会,为我市荣获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省五一奖状(奖章)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泉州市首批和谐企业代表颁奖。作为全市劳动者的杰出代表,11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立足岗位作贡献,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劳动者之歌。本报今日摘登他们的先进事迹,以激励更多的劳动者致力于创新、创造、创业,为我市“两个加快”作出新贡献。
曾静萍:
传承传统艺术的“梨园天后”
在京沪,她被评论家排在中国戏曲女演员三甲之列;在台湾,她被誉为“梨园天后”;在海外,她以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征服观众。她就是25岁就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的曾静萍。1999年,曾静萍被任命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在戏曲日渐式微的年代,她以抢救、薪传、发展、传播梨园戏艺术为己任。十多年来,她组织剧团演职员抢救、整理、上演梨园戏《陈三》、《刘智远》、《王十朋》等优秀传统剧目十余台。
在下一代演职员的培养上,曾静萍也费了不少心血。剧团委托福建省艺术学校招收梨园戏表演、器乐演奏专业学生。她在安排剧团艺术人员进行传帮带的同时,聘请已退休的知名老艺人进行辅导。同时,选送剧团演职员参加各类比赛,在她担任团长期间,剧团共有40多人次在全国性及省会演和比赛中获得较高奖项。
张志祥:
输电线路走廊的守护者
从事电力行业25年来,张志祥勇挑重担,不畏艰险,从普通学徒、一线工人,一步步地成长为高级技师。2000年,因为工作需要,他调任超高压维护五班班长一职,主要负责三条总长158.366公里的500kv超高压电力线路的维护工作。为了我省的电力命脉,他带领着五班的同志艰辛地维护着323个基杆塔,足迹遍布数百个山头和漫长、崎岖的山路。
由于在线路维护、检修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9年张志祥开始负责输电线路走廊保护管理专责。期间,部分群众在线路走廊下种植巨尾桉等高杆树种,造成大范围内树木与输电线路的安全距离严重不足,威胁我省输电网的安全运行及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张志祥投入大量精力,耐心与数十个业主交涉。在他的努力下,2009年成功签订林木修剪协议,面积达494多亩。
刘泉生:
农民工返乡路上的贴心人
仅仅五年时间,昔日年仅3000多万元营业收入的过路小站,发展为年收入高达1.5亿元,累积营业收入近6亿元的全国百强站——在刘泉生的带领下,晋江长途汽车站声名远播。在担任总经理期间,他根据晋江来泉务工人员多、地域较为分散的实际情况,努力打造客运站点网络工程,新增三个城乡车站,方便了群众出行。
在刘泉生的努力下,晋江长途汽车站在全国道路运输行业率先实现与邮政系统电脑联网售票,还把售票网络扩展到厂家、社区、酒店和务工人员聚集地,方便广大旅客购票。针对车站始发班线不足的问题,他积极引进和大力开发省际始发班线,提高运营线路向中西部的辐射能力,目前营运线路拓展到全国二十三个省(市),覆盖大半个中国。他还时刻心系广大农民工,积极为农民工营造一条平安、畅通、有序的返乡路。
王珊:
保护传承南音的创新园丁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王珊,从教已26年。在她的带领下,泉州师院的音乐学科从1999年的中专专业发展到大专、本科、省级重点学科,到目前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她还致力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把古老的南音引入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她的努力下,泉州师院于2003年创办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开创了我国传统音乐进入高校专业设置的先河。
在教学中,王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指导师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文艺演出和赛事共100多场,亲自指导的“鼓点组合”进入2006年“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今年指导的“西岸男孩”进入“第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行组决赛。
苏建堆:
节能降耗的环保卫士
泉州龙鹏集团董事长苏建堆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更是一名坚定的环保卫士。1989年,他与村民合资兴办了德化县第一家股份制乡镇企业——福美工艺陶瓷厂。他积极推行节能降耗,不惜投入数千万元进行节能技术研发,完成了燃料由标准煤到天然气的窑炉技术改造,实现从工人控制烧成温度到使用pid自动控制温度的转变,每年节能3万吨标准煤,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55吨,减少烟尘排放量802吨。
早在2004年,苏建堆就带领技术人员进行多项科技项目攻关,研发的中温氧化烧成高白度瓷项目,解决了传统高温青白瓷的高耗能、低合格率的缺陷。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利用尾矿废渣生产工艺陶瓷品,消除铁矿尾砂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并降低了陶瓷生产成本。目前该项目已在行业中推广,年节约矿产资源近300万吨。
张秀惠:
关注员工成长的好大姐
从一名普通代课幼儿教师成长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张秀惠成为新时期妇女创业、创新、创造的杰出代表。1990年加入晋江巨峰鞋业有限公司后,她从一名普通跟单员做起,通过20年的努力,成长为公司董事、行政总监。在行政总监的岗位上,她不仅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也关注员工成长。
张秀惠坚信百年企业首先要有百年文化,这种文化就是“爱”,企业应该是股东和员工共同的“家”。她多次说服决策层投入资金修建高档的员工宿舍、食堂、活动室和图书馆,每年元旦举办晚会表彰优秀员工。2005年,公司erp系统研发成功后,面对决策层要将节约的资金用于开发新生产线时,她积极跟全体股东沟通,最终促成公司每年拿出节约成本的一半用于为员工购买工伤、医疗保险,为员工学历和技能进修提供65%的学费报销。
蔡天守:
富裕新村的掌舵人
晋江天守企业机构董事长蔡天守,既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又是群众致富的领路人。作为晋江市东石镇梅塘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阔步前进。昔日的梅塘村,村容杂乱,民房破旧;如今村民丰衣足食,村庄道路宽敞、花木成荫。全村现有企业几十家,其中规模企业9家,形成了服装、汽配加工、石材加工三大产业。蔡天守常说:“一人富有衣裤,众人富建金库”。如今,梅塘村人均年收入约1万元。
在蔡天守的“掌舵”下,梅塘村坚持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为目标,提出了两个五年规划及“八个一”工程的发展思路,启动梅塘小区、大型农贸市场、外来工廉租房、标准厂房等项目。今后力争每年村财政收入达2000万元—2500万元,每年每位村民分红8000元—1万元,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周永伟:
创新不止步的企业家
七匹狼,是中国企业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作为七匹狼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永伟领导企业二十年来,使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服装厂,发展为现有注册资本4.65亿元、员工5000多名的大型集团企业。他致力于经营管理和营销机制的创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为企业导入并通过iso认证,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流程和激励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打造卓越的管理团队;不断明晰产权制度,健全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成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周永伟还统筹、组织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上市成为福建省第一支中小企业板上市股票。公司以狼文化与明星代言制定营销策略,独辟蹊径,制定出一套以“狼”文化为核心的“名牌、文化与企业”一体的市场营销战略,大力拓展特许专卖,不断开拓市场。
黄垫华:
脱贫致富的领航人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在洛江区罗溪镇前溪村党支部书记黄垫华的心里留下深深烙印。面对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等困难,他下定决心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在他的努力下,前溪村得到了政府、侨胞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引进了现代农业种植业,先后建立无公害蔬菜、木瓜、麦冬中草药、花卉基地500亩,引进了加工业30多家。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至7000多元,村财收入也从原来的不足5000元增加到近20万元。
在黄垫华的带领下,前溪村创造了多个罗溪镇“第一”:第一个铺设村水泥道路,架设第一条村道路路灯,建设第一座五层村办公大楼,建立第一个村级卫生清洁队伍,建设第一个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如今,前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陈其伟:大山深处的领路人
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党支部书记陈其伟是首届“感动泉港·道德之光”人物之一,颁奖词对他的评价是:“大山深处的领路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4年里,在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十分落后的黄田山区,陈其伟带领老区人民,实现了“三年一跨越、五年大变样,十年就造就一个新黄田”的目标。
陈其伟致力于为村里办实事。2004年和2005年,村里先后建成铁观音茶业基地300亩和3家服装加工厂、1家包袋加工厂和蜂蜜加工厂,解决了150多名劳动力就业问题。2006年至2009年,村里又建成了1万多亩果树基地、珍稀动物养殖基地和百亩中草药基地。今年,村里又将建设连接洛江、仙游的水泥路以及通往笔架寺旅游区的公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如今,该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120元增至2009年的9800元。
康庆山:生产装置的“守护神”
作为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部总调度经理,康庆山常说的一句话是:“生产装置是有脾气的,你对它好,它就好好干活,你对它不好,它就歇工停产。”公司地处东南沿海,每次台风暴雨来临前,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每个装置。2009年5月—8月,炼化一体化工程顺利开车。开车初期,由于锅炉和气电联产装置不稳定,他多次组织全厂进行停蒸汽、停氢气、局部停电等应急处置,避免了多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2010年2月的一天,由于润滑油泄漏着火,控制电缆被烧坏,锅炉给水泵跳车,全厂超高压锅炉给水中断。面对极端险情,康庆山沉着冷静,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案,避免了全厂12台超高压锅炉干锅的恶性事故发生。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为的是能够第一时间组织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