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2010-04-22 16:3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近年来,我市各地农村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农民小康、农村和谐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功之路——如同春风拂过,全市新农村建设在精神文明的洗礼下,焕发更大活力,洋溢无限生机。
提升软硬环境
促进和谐发展
饿着肚子谈文明是不现实的。泉州深知,只有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文明才能得以发展升华。为此,市委、市政府多年如一日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经济,努力拓展农村第三产业,适度超前地规划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成绩可圈可点、令人瞩目:
将闲置土地回收整合出租,洛江梧宅村在盘活土地的同时,村集体收入也得到了快速增长。以改旧建新为切入点,石狮前埔村建设起了工业区和标准化厂房,居住区、工业区、耕地区三区规划更合理,实现了“四改四化”。
通过做大做强藤铁工艺产业,安溪尤俊村年产值高达8000万元,近年又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畲家文化,投资建成全省首家农业文化观光体验园。
变老区基点村为发展特色农业村,晋江运伙村一度只能自产自销的萝卜、洋葱等小蔬菜,竟引出了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的大文章。
而在更为广泛的范围,纺织服装、鞋帽食品、水暖建材,陶瓷石雕、茶叶芦柑、生物医药……一个个特色产业的蓬勃崛起,进一步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劲的资本和动力。如今的泉州农村,村村实现公路硬化和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新农合医保走进千家万户,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实施,2000多个建制村旧貌换成了新颜。
硬件好了,软件也紧紧跟上。移风易俗,是建设乡风文明新农村的题中之意,也是泉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动作。几年来,泉州各地修订完善乡规民约,依托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新风促进会、新风评议会等群众团体,引导农民群众革除陋习,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取代花钱费精力的“佛生日”等活动,已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盛行。如晋江市,2007年以来大力推行制定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而就在不久前,市文明委再次发出通知,号召全市群众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摒弃陈规陋习,提升城市文明,促进和谐进步。
探索特色模式
创建文明新村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良好风气的养成,近年来,泉州始终抓住创建这个主线不放,大力开展了一系列立足当地实际、独具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安溪县感德镇隆重召开“星级文明户”表彰大会,命名表彰星级文明户303户。
洛江区创建10种类型的文明家庭示范户,到今年,全区35%以上家庭将成为文明家庭。
泉港区的乡风文明“五小”创建活动更是深入到家庭以及乡村的每个角落,戏台、小广场都成了群众文体活动的小阵地,房前屋后建设成了小绿地,家家户户都被鼓励设置学习求知小书屋。
在作为全国文明县城的瓷都德化,将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经济发达而区域集中的石狮,追求的则是城乡一体的文明创建目标,并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型”、“工业拉动型”、“劳务带动型”、“商贸推动型”、“服务产业型”、“社会互动型”等“六型”示范新村的设想。
而在全市范围,更多具有共性意义的创建活动同时开展:
创建文明村镇,沿海和山区分别开展文明小康村镇和文明生态村镇的创建活动,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沿线村镇,连片创建活动得到了广泛呼应;创建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敬老文明家庭、文明农户、守法户等老篇章的基础上,学习型家庭、节约型家庭、绿色家庭等新式创评活动相继开展,评选的结果也不再仅是一块小红牌,而是跟企业招工、合作医疗、子女上学、生产经营贷款等切身利益挂上了钩;创建文明单位,1740多个各级文明单位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帮扶挂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创建资金2000多万元;文明学校的创建,使22.3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上享受到市民待遇;家园清洁行动,则为身处其中的每一位群众带来了良好人居环境……
从点到面、条块结合的创建活动,形成了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各级文明村镇434个,涌现出宽裕型文明村410个,多达41个乡镇入选全省百强乡镇。
重视文化建设
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群众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文化建设,正是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必不可少的渠道。当前,各地农村愈发重视文化建设,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南安启动了“文化低保”工程,“建”文化、“送”文化、“种”文化和“养”文化等创造性的举措,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尤其是农村文化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其中的蓉中村,长期以来坚持以先进文化打造“发展之魂”,每年举办一届融汇侨乡、企业、军营、共建、网络等特色文化的村级文化节,走出了一条经济先行、文化引领的路子,让农民“富了口袋又富脑袋”。
惠安大力开展“农村书屋工程”,发动全县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与100个村结对共建100个图书阅览室,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加油站。
安溪弘扬铁观音茶文化,搜集整理、创作交流茶诗、茶歌、茶舞,拍摄茶文化影视剧,编辑出版《安溪县文化丛书》,开辟茶文化旅游专线,把茶文化传承创新做到了极致。
永春县将农村文化建设列为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如今山歌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佛手茶文化、农村科技文化、武术文化、纸织画文化、漆篮文化等不一而足,特色突出、成效明显。
更多农民群众则牢牢记得“欢乐泉州”带来的欢乐时光。作为全市性的基层宣传文化活动,几年来,它组织各地文艺团队、联动市直单位组成服务团,走基层,进山区,上海岛,宣传政策,赠送图书,送医送药,还带来了268场精彩演出,惠及100多万基层群众,成为具有泉州特色的文化惠民品牌。
新风新气象,乡村文明花。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63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充分彰显出泉州农村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良性互动的独到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