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里的那些泉州面孔
2010-01-20 17:5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编者按 1月11日夜,晋江市高甲戏剧团一行19人顶着严寒抵达首都北京,参加央视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封闭式排练。这意味着,亿万电视观众有望在今年除夕夜的央视春晚上欣赏到高甲戏这一闽南戏曲文化的瑰宝。春晚是中国电视观众除夕夜的精神大餐,在它27年的历史上,曾有不少咱厝人与之结缘。他们为全国观众奉献了精彩演出的同时,也将泉州文化元素发扬光大。
泉州戏曲文化元素
频现央视春晚
“高甲戏亮相春晚并非头一遭。2001年,央视就邀请安溪县高甲戏剧团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如果加上11次参演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安溪县高甲戏剧团已经上12回了。”市文化局社文科科长谢万智说。
安溪县高甲戏剧团之所以能够频上央视,得益于该团成立50多年来创作、整理、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凤冠梦》、《玉珠串》就是该团的成名作、代表作。其中《玉珠串》1989年创作以来,连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95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大奖。这部老少皆宜、诙谐风趣的讽刺喜剧,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并创下连演400场的记录。
据剧团团长林水德回忆,他们第一次走进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是在1996年,戏剧歌舞《老鼠嫁女》一炮打响。1998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中央电视台没有忘记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山区小剧团,点了名剧《玉珠串》中《送珠》片断,演员诙谐的表演,深受同行赞许。此后,该团又数次亮相央视荧屏。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200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梁朝伟和张曼玉的对唱《花样年华》等优秀节目,此外,安溪县高甲戏剧团24名演员加盟的戏曲节目《中华大戏真神奇》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10多年放弃与家人共度新春佳节,演员们在北京录制节目,需要克服天气冷、水土不服等困难,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安溪县文体局局长王亚菲说,她曾多次带队赴京参加央视春晚、戏曲晚会的节目录制。
高甲戏频频亮相,泉州戏曲文化的另一瑰宝——提线木偶戏也不甘示弱。2005年2月8日,农历大年三十,由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操作木偶表演、泉州市文联副主席陈瑞统撰写小品文字脚本的《金鸡报晓神州春》,在春晚开播前向全国人民拜年。
当晚7时50分,《金鸡报晓神州春》开始表演,时长2分多钟,以金猴和金鸡组合对白,生动活泼地表现神州大地辞旧迎新、奋发进取的崭新风貌。金鸡提线木偶共有29根提线,高53厘米,羽毛由鸵鸟毛制成,非常逼真。而更让人叫绝的是在节目表演结束,金鸡手中的金元宝一抖,金元宝会抖出一副“恭贺新禧”的红联,表达了迎新春庆佳节的美好祝愿。
中央电视台选择在鸡年春晚之前的黄金时段播放泉州提线木偶,主要是因为2004年泉州在申报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过程中,由黄奕缺大师表演的《驯猴》等精彩节目,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央视特地再次邀请泉州木偶大师参演。
高甲有望献“丑”虎年春晚
到达北京时已是晚上八点多,晋江市高甲戏剧团一行在团长曾文杰的带领下马不停蹄,直奔中央电视台录音棚录音,直至深夜。
“来录音的都是我国戏曲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是大腕级人物。能与名家同台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总共录了七句。别认为七句很短,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其他录音的戏曲名家有的只是四五句。这一次是用纯正闽南语的唱词,展现闽南独特的表演艺术。这充分说明咱们泉州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曾文杰激动地对记者说。
晋江高甲戏剧团之所以获邀加盟春晚,源自其两度在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的出色表现。
2006年,晋江高甲戏剧团以小戏《花婆闹春》首次亮相央视春节戏曲晚会。2009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上,晋江高甲戏剧团再度为全国戏迷献上另一出柯派小戏《牛王迎亲》,用柯派丑行艺术,迎接牛年的到来。相对其他地方剧团仅有的1分钟时限,央视给了《牛王迎亲》足足4分钟的演出时间。在这精彩的4分钟里,8个小旦与8个男丑相互配合,各自展开了独具特色、充满韵味的群丑艺术表演,气氛浓烈,极具地方特色。
这两次精彩的演出让高甲戏丑角表演在众多的地方曲艺表演中脱颖而出,幽默诙谐的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来今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再次邀请晋江高甲戏剧团,后晚会编导组负责人给曾文杰团长打电话说:“看一下能不能参加虎年的央视春晚。”这让曾文杰和团员们喜出望外。
近日,央视春晚导演组最新通知,虎年春晚的戏曲类表演节目中,高甲戏初步安排与豫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合成一个节目,用红楼赞花的形式将各戏种串在一起,时长大概是10分钟。“但春晚的节目编排每一天都在变,不到最后一天,都无法确定,具体情况要等到演出当天才知道。”曾文杰说,作为福建省唯一受邀参加虎年央视春晚排练的地方剧团,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在春晚节目中将富有闽南特色的高甲戏发挥到最好,为家乡增光。
经济社会发展让泉州备受关注
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王鼎南认为,随着泉州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海西文化名城战略定位的成功实施,泉州文化元素逐步走出福建,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另外,近年来国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台海关系回暖、闽南人出外经商增多等因素的驱动之下,泉州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由此开始在央视春晚等文化大舞台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其实,自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于198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以来的27年间,泉州元素便不时闪亮其间。
20多届春晚,无论主持人如何变换,节目如何创新,有一首欢快、悦耳的曲子始终是春晚的主旋律,那就是民族交响乐中经典之作——《春节序曲》。这首曲子的作者李焕之先生祖籍泉州晋江池店,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先生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春节组曲》于1955~1956年间创作,乐曲描绘了人民在欢度春节时的民俗盛况的深刻体验与内心感受。这首曲子共分四乐章,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为复三部曲式。快板的主部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调组成;中间部为中板,陕北秧歌音调,由双簧管和大提琴相继奏出旋律;最后由小号主奏的乐队全奏再现主部音乐。该曲的第一乐章后来经常以《春节序曲》为名上演,现在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1984年的第二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以一曲《我的中国心》唱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也唱遍了所有华人的角落。张明敏的这首《我的中国心》开创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有港台演员参加春晚;第一次确立了流行歌曲在春晚当中的地位;第一次在春晚上能够演出两首歌(《我的中国心》、《垄上行》)……鲜为人知的是,张明敏祖籍晋江英林,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泉州郎。
1989年,又一位泉州人隆重登陆春晚,和李默然、赵忠祥、姜昆等名家同台主持时毫不逊色,他就是南安梅山籍著名主持人李扬。李扬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采编专业。后任职于中央电视台,先后主持了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祖国各地》、《九州方圆》等系列专栏。1982年至1992年的十年间,他参与数百部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的译制配音工作,例如《莫斯科保卫战》、《西游记》、《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在国内家喻户晓。
同样在1989年的春晚上,壮族女歌手韦唯凭借一首《爱的奉献》一夜成名,这首歌传唱了二十年,至今依然在各种公益、慈善或爱心晚会上演唱着,谁也无法准确估计这首歌还将传唱多少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的奉献》词作者、晋江东石籍剧作家黄奇石在多年以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这首歌可能是有这么一种契机,确实感动了我。这首歌词它很白,大概一个上午就完成了。好像就脱口而出的那种。很大白话、大实话。我一再说这个曲子要不好,词再好都没有用。要流传主要靠曲。”
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瑞统说,看了二十几届春晚,他个人比较喜欢而且印象也较深的是一些体现民族大爱、切合民生、体现人文关怀的节目。他说,有一年有个节目将日月潭、长江、黄河三水注入一瓶的实物,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民族情况,让人观之感动不已。“春晚还是一个窗口,那些海外游子通过看春晚的节目感受祖国社会风气的变化,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变化。可以说,春晚已成为人们一道除夕夜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