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市圆满落幕

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市圆满落幕

2009-12-23 04:3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12月20日,为期三天的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圆满落幕。研讨会期间,两岸学者就如何加强文庙与社会互动、让更多民众通过文庙这一载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话题提出不少真知灼见。

明代始有“文庙”之称

“孔子庙早期随孔子的谥号有宣尼庙、文宣王庙、至圣文宣王庙、大成至圣文宣王庙、先师庙等名称,从明代开始直接称之为文庙。”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在论文《文庙的祭祀制度》中如是说,他深入分析了孔子庙的发展历程。

原来,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逐渐成为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孔子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享受国家的祭祀。东汉时,国家已经在国立各级学校中祭祀周公和孔子,但孔子只是配享,从曹魏开始孔子成为国立学校的主祀。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国家开始在国立最高学府国学内建造奉祀孔子的专祠,北齐时将祭祀孔子的专祠推广到郡国学校,唐贞观四年(630 年)又将祭祀孔子的庙宇推广到县学,奉祀孔子的庙宇从此遍及中国各地。受中国制度的影响,中国的近邻朝鲜、日本、越南也先后在学校内建造奉祀孔子的庙宇,使孔子庙成为国际性的庙宇。

促成泉州千年文脉

“几年来,泉州府文庙首先是小孩向孔子拜年时发红蛋,大人喜笑颜开,小孩欢呼雀跃,增加一拜年的喜庆项目。有识之士纷纷响应,捐钱买蛋,发展到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生们很多人都到文庙拜孔,文庙管理人员也每个学生发给两个红蛋和一包点心。红蛋一次发了五万个,传为佳话。”

对此,厦门大学哲学系何乃川教授在《文庙与教育——拜孔发红蛋随笔》中热情赞道:“文庙的职能,与古代的祭祀、与古代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泉州青少年每年有那么多人拜孔,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发挥文庙的教育功能应该很好地跟上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基,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引导他们认识孔子,认识儒学,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林振礼在对宋代泉州府学的创建与迁复进行详细考察后认为,“泉州历史上英才辈出,正是因为有了文庙府学这一绵延千年的文脉。一座城市自觉保护好文庙府学,就如同自觉地复壮了自己的文脉气运”。

共同展现文化生命力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郑志明在论文《孔庙文化的生命力》中说,作为儒家思想文化载体的孔庙不只是纪念与追思孔子的缅怀场所,从民族文化的深层审视,实际展现的是中国文化长期历史承载的生存智慧,这种生存智慧不仅延续着国家化与政治化的礼教制度,更重视的是社会化与人民化的教养功能。因此,孔庙的保护与管理,已成为各个地方人文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指标。

“而孔庙与社会民众是紧密结合的互动体,有其丰富的生命史,建筑形态只是其生命有形的物化层次,因此社会层面更要重视的是其与社会互动历程下的各种精神熏陶,这样才有可能从生活的日常规范中开展出生命的自觉实践,从中层的生命力来呼应于深层的生命力,重新端正与掌握民族文化的理想与生机。”郑志明呼吁,“孔庙的生命力,正是现代人们集体生命的共同展现,在文化的认同与关注下,发展出觉醒的文化心灵与通畅的文化生命,这不单是孔庙维护者的责任,更是全民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