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有望明年初动工
2009-11-23 02:03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记者昨日从北峰—丰州开发建设指挥部获悉,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年底前各项前期工作将基本完成,明年初具备动工建设的条件。
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福厦铁路泉州火车站东、南、西三侧的场地内,站区位于泉州市西北方向的北峰—丰州组团内,现大部分为农用地,有少量工业厂房,区域内主要道路有307省道和普贤路。
泉州火车站站区北侧背靠清源山、南临规划60米宽的站前东西大道及规划70米宽的南北大道,东西大道为城市快速路,南北大道为城市主干道。总用地344.64亩,东西长约890米,南北宽约280米。
分为枢纽站、广场和预留用地三部分
该工程用地分为三大片区,西侧为综合交通枢纽站,中央为站前景观广场,东侧为预留发展用地。
综合交通枢纽站包括长途客运站、公交换乘站、出租车站、社会停车场等;枢纽站采用面向火车站的三层主体建筑与沿东西大道的二层建筑围合成凹形站台的形式,同时在主体建筑的西侧设置了长途客运、公交的停车场及维修建筑。
站前景观广场兼具集散、景观等多种功能,充分考虑与铁路站、枢纽、游客接待中心之间的步行通道。设计上以简洁的硬地铺装为主,局部配以植物和绿化地面,达到交通广场的人流疏散的要求。
远期交通车站预留在站前景观广场靠近火车站房的一侧,满足轨道交通与火车站及枢纽站的乘客最便捷的换乘要求。站前景观广场剩余部分用做地下空间开发,设置配套的商业设施及停车设施。
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用地东侧预留发展用地,用做商业、娱乐、住宿、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
枢纽站设置考虑公交换乘优先
枢纽站考虑到公交换乘优先的原则,把公交换乘站设置在北侧,长途客运站设置在南侧,使公交位于火车站与长途车站之间,最便利地满足公交与火车站及长途的换乘。
枢纽站主体建筑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建筑。首层为长途客运、公交的候车及换乘大厅,并设置广场管理用房及枢纽站派出所用房等;二层为长途客运、公交的办公区;三层为长途客运、公交的住宿区。地下一层为出租车候车站台及社会车辆停车场。枢纽站与火车站之间设置有雨篷的通廊。场地内共设置五处地面车行出入口,分别是公交车出入口、长途车出入口、出租车入口、社会车入口、出租车/社会车出口。
枢纽站建筑立面造型采用斜向柱子,如同双手捧握着火车站,与火车站的柱式、墙面屋顶等方面功能协调一致。枢纽站设置了较宽的外廊,为乘客提供更多遮风避雨的机动候车空间,缓解枢纽大厅的候车压力。枢纽站入口在连续排列的斜柱整齐的立面上方加设悬挑的雨棚,在视觉上增加建筑的导向性。枢纽站隐喻“万里船泊”,利用扁方的斜柱,清秀的棱角,稳重的甲板主体,塑造了典雅的形象,与高铁站的大门刚柔相济,互为吸引。枢纽站主立面使用了泉州民居建筑“出砖入石”与“翘檐”的传统元素,与泉州火车站的设计风格遥相呼应。
广场将成为代表新泉州特色的门户地区
占地约90亩的景观广场是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该广场在设计上将西方开放式广场的整体大气与中国传统式园林的自由灵活相结合。整体上强调现代简洁而稳重大气,与火车站建筑格局相吻合;局部运用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方式“步移景异”,传承中国特有的古典园林韵味,使火车站广场的集散功能与绿化休闲功能紧密结合,成为泉州具有标志性的交通广场、文化广场和休闲广场,成为代表新泉州特色的门户性地区。
设计方案以泉州最负盛名的“刺桐花”和“海滨邹鲁”培育主题,地方特色鲜明。广场以泉州火车站为依托,以其中线为轴,形成中轴对称格局,稳重大气。广场兼具集散和休闲功能,功能性集散广场和休闲性城市公园良好结合。集散广场构图犹如盛开的刺桐花,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体现刺桐花主题,形式与功能巧妙结合。广场上的绿化休闲公园通过中国式庭园和邹鲁之阙的建设,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环境幽雅的休闲空间。
预留轨道交通站点
据了解,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用地西侧为规划中的轨道交通1号线的停车场,东侧为规划中的轨道交通3号线的停车场,两条轨道线在泉州火车站站前广场内分别设置车站,并且在此设置为换乘车站。
考虑到轨道交通车站能够最便捷地与火车站及枢纽站完成换乘,同时轨道交通车站站位的预留能够最小影响站区内地下空间的使用,因此该工程今后的轨道交通站点将采用平行换乘的车站布置形式。
轨道交通车站设置在泉州火车站南侧以及东、西匝道桥之间,与火车站平行东西走向设置,采用同一个对称轴。轨道交通车站共有四条区间隧道结构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地下室基础底板下穿过,同时下穿火车站的东、西匝道桥的地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