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党比亲戚还好
2007-06-06 11:4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在工布江达县,很多不会说汉语的藏民,能清楚地用闽南语发出“泉州”的音;近三年来县里入党的人数,超过了历年总和。工布江达人民,在泉州援藏干部的带领下,满怀着脱贫的喜悦,在感谢泉州的同时,他们真切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他们致富。
百姓要贷款他们拿工资卡抵押
在西藏生活的人要比内地少吸30%的氧,相当于在沿海地区负重35公斤走路。而这,也是泉州援藏干部李海波、林自育、郑国防和林志强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出乎意料,进藏第三天,他们就克服了高原缺氧反应,以走路、骑马、坐拖拉机、骑摩托车等方式,下乡了解民情。那时恰逢雨季,山体滑坡是常见的事,有时候车刚过,石头就从山上砸了下来。在去加兴乡强洛村视察灾情时,由于泥石流将公路冲毁,李海波书记不顾道路艰险乘坐拖拉机30余公里,步行3个多小时才到达强洛村,到了目的地后,他几乎成了个泥人。然而,困难和险阻并没有把这些铁汉子吓倒,他们先后深入走访了工布江达县128个村的90多个村、1000多户群众,召开了几十场座谈会,发放了近60万元慰问金,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深厚感情。
为了使受灾群众早日摆脱灾情困扰,援藏干部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了一次“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全县共607名干部群众参与捐款,募集现金55.4万元,其中回泉州找个体私营企业募捐40多万元。个别群众贷款需要抵押却又无财产可抵押时,他们又带头并带动100多名干部把工资卡拿出来抵押。为了工作,援藏期间李海波的岳母和林自育的岳父去世,他们都无暇回泉州吊丧。
援藏干部的真诚付出,赢得了当地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你们为西藏派来这么好的援藏干部。”很多老百姓不会和记者用汉语沟通,却能用闽南语说出“泉州”两个字。在退休老县长多吉眼里,泉州援藏干部的到来,带来资金,带来发展,工布江达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投入4300万 拉动2.5亿
泉州第四批援藏干部,通过三年努力,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工布江达实际又有泉州特色的援藏工作新路子。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到位前,工布江达县仍有11个村处于低等级通路或不通公路状态,22个村3100多人用不上电,有6000多人生活在人畜混居的环境之中,202户950人年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有73户316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寻求致富渠道、提高生活水平成为重中之重。
为此,援藏干部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援藏工作要向农牧区倾斜,要向农牧民倾斜”的指示精神,提出“要把钱花在老百姓身上,把工作做在老百姓心坎上,把事业留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口号,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牧区、面向老百姓最急最需。21个援藏项目,其中有46%的资金投向农牧区和基础建设。在他们的努力下,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8014万元,比2003年增长84.73%;财政收入完成1404万元,比2003年增长83.05%,成为全区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的11个县(市、区)之一,并获得“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等五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和多个自治区、地区级荣誉称号。
通过援藏资金的基础性、导向性投入,拉动一片,形成整体效应。在城区,投入近1000万元,整合国家、民间投入,形成了4000万元左右的投资规模;在新村建设方面,投入1000多万元,以每户4000元到15000元不等的补助,拉动了近2亿元的投资。初步估算,本批投入援藏资金4300万元,至少可以拉动整体投资2.5亿元以上,使全县城乡上下形成一股建设热潮,使城乡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三年入党人数相当于历史总和
加兴乡罗马林村紧临318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该村长期不通电,严重束缚了该村的发展。当地老百姓长期靠酥油灯、松明火照明,给该村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李海波书记下乡调研中,看到这个情况,立即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投入大量援藏资金,为罗马林村拉线建网,终于使该村结束了点蜡烛、照酥油灯的历史。得知就要通电的消息,村里一天之内买了40多部电视机,通电当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所有群众似乎都在享受那“电”所带来的快乐。一位50多岁的老阿妈紧紧握着李书记的手,眼含热泪激动地说道:“原打算下辈子才能看见电灯、电视,住上新房……感谢共产党啊!”
在泉州援藏干部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工布江达老百姓感受到了党是他们发家致富的贴心人和主心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主动要求入党。三年来,全县共有518名同志入党,入党人数超过历年总和,为广大农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村民们用歌声表达他们的心声:“要有好的生活,必须靠我们的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