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环泉州湾大都市区崛起
2009-08-28 18:1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2030年的泉州,将是什么样子?昨日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未来的美丽画卷:2030年,泉州中心城区将与晋江、石狮、惠安等实现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环泉州湾大都市区,实现“一湾两翼三带”的网络化城市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多中心、组团式”环湾型山水园林城市,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新规划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
新总规对泉州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重大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将泉州城市性质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规划期限从2008年—2020年调整为2008年—2030年。
规划层次在原来市域和规划区的基础上,新增中心城区的规划:
市域即泉州市管辖范围,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包括市辖4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和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全部辖区,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是泉州城市化最主要的地区和城镇最密集地区,总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即规划区用地布局范围,在八大组团基础上,增加环泉州湾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和洛江区向湾或近湾乡镇(主要有晋江陈埭、磁灶镇部分未列入原八大组团的村庄和西滨镇,石狮蚶江、祥芝镇,惠安山霞、崇武、张坂和黄塘镇,洛江河市、马甲镇,不涉及周边县市的主城区部分),面积约980平方公里。
向海湾型生态城市发展
泉州城市的空间发展正从沿江时代走向环湾时代,最终将走向面海时代,建成海湾型生态城市。据预测,至2030年泉州规划区将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常住总人口680万左右,其中城镇人口540万;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9平方米。
“一湾”即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主城区为主体的环泉州湾地区,是城市职能培育的主要地区、提升区域地位的战略核心。
“两翼”分别是北翼环湄州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北翼为区域性石化产业、原料产业基地,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未来对接湄洲湾的战略前沿地区。南翼为泉州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构筑泉厦、泉台合作大平台的战略前沿地区。
“三带”即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
环湾区域打造高端服务职能
根据预测,2030年中心城区将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常住城镇人口规模约为28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138.4万人,流动人口约141.6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约为99.7平方米,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9平方公里。
一湾:即环泉州湾地区。在环泉州湾地区精心打造面向区域的高端服务职能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国际商务、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主题是环湾的五大区域性功能中心(东海行政中心、洛秀科技创新中心、仙石企业决策中心、西滨生产服务中心、蚶江商贸会展中心)和市域商业中心。
四区:即以晋江、洛阳江为自然分割,形成中心片区、江南片区、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四大功能区。
多组团:中心片区含中心组团、东海组团、城东组团、北峰丰州组团等四大组团;江南片区含江南浮桥组团、池店紫帽组团两大组团;东部片区含洛秀张坂组团;南部片区含仙石西滨组团、蚶江祥芝组团。外围还有河市马甲、黄塘、崇武山霞、磁灶等组团。
2030年环泉州湾核心区城市人口约为385万人
泉州将成特大城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长足发展,而人口数量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根据修编后的总规,预计2030年泉州将形成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7个、中心镇17个、一般建制镇约80个的市域城镇规模结构。你的家乡届时将达到哪个层次?一起来展望一下吧。
特大城市:环泉州湾核心区城市人口385万人左右,其中泉州中心城区约280万人,晋江中心城区约60万人,石狮中心城区约45万人。
中等城市:南安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40万人,惠安县城城市人口达35万人,泉港城市人口达40万人,安溪县城人口达30万人,永春县城人口达28万人,德化县城人口达20万人,安海水头(组合)城市人口达到25万人。
中心镇:安溪的湖头镇、蓬莱镇和长坑镇,永春的蓬壶镇、坑仔镇和湖洋镇,德化的上涌镇和水头镇,南安的诗山镇、仑苍镇、梅山镇、官桥镇和洪濑镇,晋江的金井镇和深沪镇,石狮的永宁镇,惠安的东岭镇。重点中心镇和一般中心镇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万—10万人和2万—5万人。
一般建制镇:包含沿海地区呈现连绵发展格局的城镇地区,和内陆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一般镇,人口规模为0.5万—2万人。
12个组团功能各有不同
市域城镇职能中,环湾核心区为省(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南安、惠安、安海水头(组合)为特色产业基地城市,安溪、永春、德化为资源型城市,建制镇为特色型城镇。而12个组团也有着明确的功能规划。
中心组团:由泉州古城和古城东部平原区域组成。规划泉州古城进行整体保护;搬迁中心片区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疏解旧城人口;在古城东部地区继续重点完善市级商业服务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
北峰丰州组团:结合福厦高速铁路站的建设,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旧城改造,发展生活居住、娱乐休闲等产业,严格控制发展规模。
东海组团:完善市级行政服务功能,同时发展商业、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
城东双阳组团:培育职业教育服务职能;同时借助海峡体育中心这一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完善服务设施,与万安片区联动开发,逐步对工业用地进行置换,重点培养与传统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
江南池店组团:江南浮桥一带依托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发展轻污染的相关产业,同时依托现有江南、浮桥镇区,建设滨江生活区与沿江景观走廊。池店镇区结合桥南片区改造,沿晋江南岸完善生活居住、综合服务等功能;池店镇以及向西一代依托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轻纺化纤、体育用品、工艺礼品等产业,提高产业进驻门槛;紫帽一带以出口加工区建设为契机,精心配置经济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吸引更多出口型大企业、大项目,同时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
仙石西滨组团:在内环快速路以东的环湾核心地区,承担未来高端金融信息服务、商务办公等区域职能,近期培育仙石一带,远期逐步向西滨一带拓展;西部的新店一带,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性生活组团。
蚶江祥芝组团:在石湖路以北的蚶江镇区环湾一带,承担专业会议展览、大型市场和物流等职能;石湖路以南的工业区一带,结合石湖港区大力发展临港型工业、保税仓储和物流园区;祥芝一带主要依托一级国家中心渔港,建设海洋科技园、渔业及水产品批发市场。
洛秀张坂组团: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和政策体制等综合优势,打造海西中部台商投资聚集区、对台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以先进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以及区域产业创新中心。
河市马甲组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高等教育、生态观光农业、高档住宅,作为泉州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低密度、生态化开发,禁止其他一般产业进入该区域;位于北部的马甲以及仰恩大学一带,结合仰恩大学发展教育科研等优势产业。
崇武山霞组团:依托崇武古城和滨海资源,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重点培育旅游服务职能;同时,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升发展石雕特色产业。
黄塘组团:以台商创业基地开发建设为契机,吸引污染较小的台资高科技企业入驻,同时配套建设生活服务区,形成综合性的功能组团。
磁灶组团:以发展建材陶瓷产业为主,同时完善城镇生活、服务等职能,形成综合性的功能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