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 实现德化又好又快发展
2007-06-04 19:20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多年来,德化县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1+3+1”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1”,指经济、社会、生态循环。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城关以陶瓷业为主、东半片以旅游业为主、西半片以矿业为主的三大经济带。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优先把生产要素投向城区,使城区聚集了全县90%以上的工业企业和近60%的人口,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使城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56%;人口往城区聚集,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休养生息,生态资源存量迅猛增长,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至77.3%;另外,城区公共资源利用率得到放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3”,指产业间循环、产业内循环、企业内部循环。首先是产业间循环。协调好产业间的关系,发展循环型产业。封山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良好的生态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年向闽江、晋江下游提供优质水源24.9亿立方米。丰富的水源促进了水电业蓬勃发展,目前水电装机容量达26.38万千瓦。小水电为陶瓷业提供了低价、优质、清洁的能源,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同时,推动能源改革和陶瓷窑炉改造,目前,全县近90%的陶瓷企业使用电能、天然气,10%左右使用液化石油气、柴油,解决了“林瓷之争”。优越的生态环境使“中国瓷都·戴云之旅”日益升温,生态旅游业成为德化极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陶瓷、水电、林业、旅游业形成了互动循环发展。其次是产业内循环。围绕陶瓷、矿产、水电等主要动脉产业实行废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大力发展静脉产业。陶瓷废水回收率达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再生率达90%以上;年回收废石膏约18万吨,节约成本4800万元;年利用金属尾矿10万吨,增收节支约2300万元。据估算,全县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静脉经济达3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第三是企业内部循环。挖掘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潜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等新技术,引进和使用最新耐火材料、油嘴,设计自动控温窑体,实现节能25%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15%以上,产量提高30%以上。引导使用清洁能源,广安天然气公司已向130多家企业供气,日最高供气量达18万立方米。开发出烧成温度低的生态陶瓷系列产品,能耗降低30%。开发出红壤陶产品,泥料成本降低近70%。强化“三废”综合利用,既治理了污染,又增加了效益。“1”,指社会废旧资源的处置再生利用和绿色消费。通过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兴建污水处理厂,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设废旧物资回收交易中心,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倡导市民绿色消费水电、液化气等能源。建设“工业梯田”和高层标准化厂房,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在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项原则。一是突出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的落脚点应该是“经济”,而不是为了循环而循环,坚持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这样的循环经济才有发展的动力和支撑。要突出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通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情。二是突出循环利用。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由单一的资源利用机制向综合利用机制转变,在生产中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解决资源稀缺造成价格上涨的难题。三是突出环境保护。保护好德化的生态环境,为下游输送一江清水,对泉州市、福建省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推广清洁生产,实行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回收,加大对污染的治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四是突出产业链延伸。通过对循环经济节点的研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拓展产业链条,同时,围绕循环经济发展衍生出新的项目,开辟新的产业领域,形成新的“绿色产业”。
今后,德化县将以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为抓手,着重抓好以下五项工作,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赢发展。一是抓好规划。编制好《德化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今后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和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推动循环经济在更高的水平上运行。二是把握重点。把能够增加效益、技术比较成熟、科研难度较低的循环经济项目作为重点,构建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等循环型产业体系,发展“猪—沼—果—鱼”循环农业和立体生态化养殖业;壮大以陶瓷废弃物、尾矿资源、废包装材料等回收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建立并引进天然气冷源利用、水煤浆制备及生物质能颗粒燃料等新兴产业链;发展以绿色旅游业、绿色餐饮业、绿色建筑业为主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培育具有德化特色的循环型服务业;完善社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发展以信息和知识为主的“第四产业”。三是加强研发。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建设国家、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或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加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火炬计划德化陶瓷产业基地的建设,委托高校、科研机构承担循环经济科研项目,形成政府负责公共技术研发,企业负责个性化技术研发的创新模式。近期,重点加强低品位矿、尾矿、共生矿、伴生矿利用技术、矿产资源多次利用技术、非传统矿产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难点技术的研发。四是突出项目。围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筛选和储备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循环经济项目。把能够提高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的循环经济关键节点作为攻关的重点,抓好宝美陶瓷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实施“生态陶瓷系列产品”、金属尾矿废渣用于提取铅锌精粉、生产色釉陶瓷、微晶玻璃以及石灰石用于开发纳米碳酸钙系列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加强废瓷再生陶瓷、废石膏回收与利用、加气混凝土砖、废纸生产再生箱板纸、陶瓷窑炉改造和余热利用、粉煤灰及炉渣利用等项目的研发;做好铅锌尾矿作陶瓷坯体材料和尾矿渣生产水泥的利用工作。五是政策引导。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执行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利用标识制度。在资金、贷款、贴息、土地征用、厂房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公开、资源使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追究和奖罚制度,逐步建立包括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社会福利等内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节约、环境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内容;探索完善行业准入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