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沿海 赶沿海
2007-06-04 23:4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好中求快、支撑带动”务虚研讨会,是我市处在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发挥对全省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德化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务虚研讨会精神,按照市委郑书记在德化调研时提出的“学沿海、赶沿海”要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围绕“好中求快,支撑带动”的工作主线,持续创新、创业、创造,强化“四个四”工作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瓷都,推进德化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为泉州发挥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作贡献。
实施“四个工程”,提升科学发展新水平。一是科技创新工程。认真贯彻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公共服务、科技示范、日用陶瓷标准四大体系为重点,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城镇提供保障。全力办好陶瓷学院,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扎实抓好以陶瓷检验检测、设备技术服务、管理培训和网络信息服务4个中心为主要内容的陶瓷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冠福、龙鹏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孵化和推广。支持企业创造、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组织标准化生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循环经济发展工程。实施《德化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持续完善和丰富“1+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的高效性、社会的稳定性、生态的持续性,争取列入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三是品牌建设工程。加强德化白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组织白瓷生产企业申请、注册、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引导企业积极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逐步建立国家、省、市级品牌梯队。四是企业上市工程。鼓励企业进行要素重组,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冠福家用上市为带动,把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和矿产企业列为后备资源,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争取1-2年内再上市2-3家企业。
打造“四个基地”,再造快速发展新优势。一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坚持“传统瓷雕商品化、日用陶瓷艺术化、工艺陶瓷日用化”发展路子,巩固发展西洋工艺瓷,加快传统瓷雕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日用陶瓷和科技陶瓷,逐步形成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抓好顺美、冠福等新建、扩建、技改项目,力促“德化玉瓷”、“自生釉骨瓷”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鼓励和引导陶瓷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发挥“链群效应”,形成团队精神,建立营销联盟,避免恶性竞争,力争至2010年陶瓷业产值达85亿元以上。二是全省重要的矿产基地。积极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加强探矿,摸清储量,加大开采力度,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加快超细碳酸粉末材料、鑫阳矿业有限公司二期竖井工程建设,做好日产5000吨高标号水泥、三晶硅品冶炼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促“国鑫矿业”项目早日落地,力争在一两年内具备150万吨矿业采选能力、40-50万吨氧化球团生产能力、10万吨铅锌和4万吨三晶硅品冶炼能力,形成矿业产业链。三是全国小康水平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推进在建小水电建设和旧电站的技改扩建,加快金锁220kv变电站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力促百龙、双溪等电站顺利投产,力争今年电力装机容量突破30万千瓦。四是海峡西岸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发挥“一区两园”和“福建省最适合人居地”等品牌效应,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抓好景区合作开发经营及招商工作,搞好福建斯兰集团开发生态游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宾馆酒店、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打响“中国瓷都·戴云之旅”品牌,力争2010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0-100万人次。
强化“四个带动”,增强持续发展新动力。一是项目建设带动。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破解重点工程建设中征迁难、融资难等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快总投资75.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5亿元的58个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促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二是招商引资带动。落实“飞地”管理办法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与支柱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和填补我县空白的高新技术项目。精心组织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做好“衍泰电动车”、“三晶硅品冶炼”、“恒泉生物科技园”等引资大项目的跟踪和服务工作,力促早开工、早投产,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三是市场拓展带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组建营销网络、建设物流平台,加快贸易转型,鼓励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到国外注册商标、设点。组织企业深入考察国内外陶瓷市场、参加国内外知名展览会,举办德化名瓷展览(售)会,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环境优化带动。加快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通乡镇道路提级改造工程建设步伐,积极争取“莆永”、“厦沙”两条高速公路途经德化,不断完善交通路网。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效率。不断充实完善已出台的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争创品牌、高档日用瓷生产、星级酒店建设等政策,适时研究出台有利于发展的新措施、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快“四个建设”,推进协调发展新进程。一是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规划、发展、基础、素质、保障五大工程,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抓好省、市、县示范村建设,深化“三清六改”和“家园清洁行动”,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实效。二是大城关建设。按照“东进南拓、整合提高”的城市发展思路,修编和完善城市规划,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体现现代瓷都特色、形象、品位和功能的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一场”(瓷都广场)、“一城”(国际陶瓷艺术城)、“二路”(环城路、浔北路西段)、“五区”(鹏祥、宝美、诗墩、城东项目区以及霞田文体园区)、“七片”(南后街、岭兜、东埔、西门至陶瓷学院、世科至土坂、进城大道两侧、瓷都广场周边),撑大中心城区规模。三是和谐社会建设。加快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积极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计生一类先进县以及教育强县、文化强县、旅游强县、生态强县、“平安德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努力实现大多数乡镇党委、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目标,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工作,加强党务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干部交流长效机制,优化配置全县干部资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