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小商品市场的搬迁与期待
2009-05-25 09:0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提要
如今,位于宝洲街的“宝洲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又面临着搬迁。此时,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商家,其经营状态如何?面对未来,他们将如何抉择?泉州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路在何方?近日,《财富周刊》就此展开了调查。
泉州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从民权路到田安路,从田安路到宝洲街,已经历过两次搬迁。这两次的搬迁,给小商品批发市场带来了更具规模化的发展,在小商品批发市场四周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圈。
历史
九年发展
颇具规模
2000年,“宝洲路小商品批发市场”正式投入使用后,小刘和他的家人一起从温州老家来到泉州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
和其他的商户一样,每天早上8点左右,小刘准时开店做生意,每天晚上7点左右关店,在销售旺季,经营时间也会拉长一点。“前几天,市场的变压器烧坏了,需要靠发电机发电,我们就只好比平时早点关店了。旺季的时候,我会到晚上八九点才关门。”小刘说。
经过了九年的发展,“宝洲路小商品批发市场”三层一共850家店面已被店家租用一光,是泉州市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市场内一层和二层主要经营服装、针织品、小百货、日用品、鞋帽、小电器等六大类商品,三层为敞开式的家具批发市场,四层则为仓库。
这里的商家说,市场刚刚开始时,只有一层的店面营业,二层基本是空着的。宝洲街周边物流配套的完善和交通条件的便利对“宝洲路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市场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到这里做生意,市场二层也繁荣起来了。现在,这里的商家中有下岗工人、退伍军人,甚至大学生,小商品批发市场安置就业人员达到了几千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好。
上午10点多,记者在“宝洲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内绕了一圈,发现每个店铺几乎都摆满了货物,品种繁多,有的店铺甚至将货物摆到公共走道上。但是,市场内的人流量并不多,生意看起来略显冷清。这样的情况直到下午2点多才得到一些改善,开始有顾客在一些店铺内选购商品,几辆运货的人力三轮车也开始在市场内运送货物。
有商户告诉记者,目前其店面的租金是每月800元,而在刚刚入驻的那两年,房租是每月500元。“相比外面商业街的房租来说,这里的房租算是便宜的了。”小刘说,“以往房租都是按年一次性收取的,今年以来,由于快要搬迁了,房租变成按月收取。”
现状
品牌打折
影响生意
空闲的时候,小刘就坐在店铺外面和隔壁的店家泡茶聊天。谈到现在的生意状况,他笑着对记者说:“你坐在这里这么久也能看到了,没什么客人。做了这么久的生意,大部分都是老客户光顾,生意还算稳定。”
“今年的经济情况不好,对我们这些小本生意肯定有影响。我们的商品适合打工人群,因为金融危机的关系,有些工厂倒闭了,工人回家了,客源也就少了。我们这附近没有工业区,打工的人本来就少。遇到天气好的时候,或者周末,客人就会相对多一点。”小刘说。
除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小刘告诉记者,知名品牌拼命打折也对他们的生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现在大品牌打折都很厉害,一件夏天的t恤只要二三十元,甚至知名品牌的男装西裤也只要几十元。品牌服装变得这么便宜,连打工人群都买得起,谁还到我们这里来买这些没有牌子的东西呢?本地人就更少到这边来了,他们都会在市中心,如中山路、南俊路采购。”
现在正处于换季期间,小刘每日的营业额都在几千元上下。而在淡季,每日的营业额则可能下降到只有几百元。相比小商品批发最繁荣的那几年,“现在生意差了不少。有一些经营不善的店铺,甚至可能一天连一件衣服也卖不出去”。小刘有点无奈。
当记者问到市场内商户间互相竞争是否给他的生意带来影响时,小刘说:“没人竞争就没意思了,有竞争才有生意。当然,如果批发的时候,一件衣服我要赚1块钱,可是其他人只赚5毛钱,那么生意自然就被抢走了。
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丰富,也是造成竞争的一个原因。一位商家说,就拿一块肥皂举例,以前人们对肥皂没有更多的要求,而现在人们除了要求肥皂的清洁力外,对其他的功效也有要求,对品牌也很重视。
■记者观察
敢问路在何方
“就像你睡惯了一张床,突然让你睡到一张新的床上去,难免会觉得不习惯,睡不着。”说到宝洲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将要搬迁,有商家打了这样的比方。眷恋旧巢,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无论是生活,还是生意。毕竟,面对一个新的环境,谁都要重新适应,甚至是重新来过,前途未卜。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宝洲路小商品批发市场”不少商家目前的迷茫,恐怕不仅仅源于恋旧。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泉州亦不例外。可也有人认为,一直以来由于泉州市经营小商品批发的市场“各自为政”,比如泉州宝洲街有“宝洲路小商品批发市场”,泉州旧车站附近一带也有独立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而导致这些小商品批发市场规模较小、品种不齐全。另外,由于泉州市场没有大型综合小商品交易场所,消费人群逐渐向外分散,消费外流的趋势严重。
在小商品批发市场这一业态上,与高度发达的浙江义乌比起来,泉州的不足就更为明显了。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有名的小商品批发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已经成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典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义乌国际商贸城就在全国率先开放了小商品批发市场。在20多年时间里,义乌小商品市场经历了“五易其址、八次搬迁、十一次扩建”,经营面积从最多1.35万平方米发展到目前260万平方米,商位由705个发展到5.8万个,实现了从最初的“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向大型现代化室内交易商场的跨越。平均五年一易址、三年一搬迁、两年一扩建不可思议的速度背后,是当地小商品市场的不断壮大,市场档次的不断提升,经营创新的旺盛生命力。
追溯泉州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历史,此前的两次搬迁均为其带来了更好的发展,让其规模扩大,市场更规范,市场内的货品种类也变得更充足,货源更集中。而即将到来的这次搬迁,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目前的商户很可能“一分为二”。记者了解到,一些商户表示将搬到位于鲤城区江南新区的“万祥商城”,而另一些商户则表示将搬往丰泽区的“千亿山庄”。原来集中在一起的商户分开后,两个市场的规模都可能会变小,这似乎背离了“集合成市”的初衷。
泉州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敢问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