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泉州产业:块状经济成形对接愿景精细化工

泉州产业:块状经济成形对接愿景精细化工

2009-05-13 00:5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提要

日前有消息称,已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可能将重点推进石化产业建设等。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泉州可借此契机进一步加大作为,目前福建已经提速打造全国石化产业基地,未来泉州石化产业将拥有3000-4000万吨/年的炼油化工能力,已具备全国重要石化基地的雏形,这将成台湾石化产业加速外移的选址之一。

业内人士分析,台湾石化产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在石化下游塑料工业及精细和特色化工拥有很多成功经验,如能实现这部分产业的顺利对接,那么泉州石化工业将实现整体腾飞。“石化产业不光是很多人头脑中想到的炼油那么简单,它的下游还包括制鞋、服装、玩具、工艺品等领域配套的塑料材料产品,包括合成树脂、界面活性剂、染颜料、农药、工业触媒、添加剂、接着剂、水处理剂、化妆品、香料等精细化工产品。”

据介绍,台湾石化工业过去发展历程中遵循“逆向发展”模式,自下游产品加工、石化中间原料与基本原料生产,直到上游炼油,形成环环相扣、配套齐全的生产体系,成为岛内最为完整的工业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受资源、环保、土地和工资上涨等因素困扰,不仅下游产业加速外移,中、上游产业也面临原料短缺的问题,市场竞争加剧,将出现较大规模外移趋势。

提速打造石化基地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我省已经提速打造全国石化产业基地,而不久前,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项目获批,标志着福建石化产业基地建设驶入快车道。据了解,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项目涉及加工重油并从年产500万吨扩至年产1200万吨规模、一套12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一套140万吨/年焦化装置和一套240万吨/年催化装置等,预计总投资200多亿元,此项目落户于泉港石化园区和泉惠石化工业区,计划年内全面动工建设,预计2011年后,该基地炼油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年以上,乙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原料及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均超100万吨/年,石化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年以上。

早在2007年,随着泉港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泉州已开始向一个高起点、集团化、集约型的石油化工基地迈进。由中石化、福建省、美国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四方联合、总投资384亿元人民币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2007年2月在北京正式签署合同。项目一期将在福建炼化公司年400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扩建,达到年炼油1200万吨、年产乙烯80万吨、对二甲苯70万吨;二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年炼油能力1200万吨等,使该项目成为 “石化航母”。

近几年来泉州石化产业发展迅猛,自1995年到2000年,石化企业由75家发展到2000多家;产值由32亿元增加到1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由5.2%增长到8%,年均增长32.55%。2005年石化产值3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0.2%,2000年-2005年年均增长25%。2006年石化产值394.72亿元,2006年石化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45亿元,增长35.6%。纺织服装和制鞋是泉州市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与之相关的合成纤维、合成革和聚氨酯工业发展迅速,涤纶产能80万吨/年,锦纶产能7万吨/年、丙纶产能4万吨/年,合成革100条生产线,聚氨酯产能23万吨/年。

泉州石化产业主要生产区域为泉港、晋江、惠安、南安等。产品类别:石油产品、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酯、不饱和树脂、涤纶、锦纶、丙纶、聚醚、烧碱、双氧水、4A沸石、水玻璃、精细化工产品及橡胶塑料制品。泉港已形成新兴的石化工业基地,截至2007年,泉港区已投资30多个石化项目,初步形成以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和中化泉州石化公司为龙头、以湄洲湾氯碱工业、海洋聚苯树脂、华星石化、新益化工、鸿基石化、世腾塑胶、永兴化纤和华邦石化等规模企业为支撑、产业链配套的石化块状经济。

出现新的增长极

“当时,泉州就提出抓住机遇,加强与台湾石化产业对接,建立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的配套协作体系,提高产业聚集度。”有关人士回忆称。而去年举行的“海峡两岸石化产业发展论坛”上,台湾石化专区正式签约。该专区将承接台湾石化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其龙头项目总投资已达百亿元人民币。

“虽然在当时台湾石化业60%已转移到大陆,泉港在承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上,已经晚了一步。”这位人士称,“但目前,台湾还未有将整个产业链转移至泉州的先例;台湾石化专区的成立,将为泉州承接台湾整个产业链的集体转移,提供不少经验。相比福炼,台湾石化专区内产业链更长、品种更丰富。台湾石化专区落户之后,台湾石化企业的大量云集,将成为泉港石化园区的另外一个增长极。”

据了解,2007年,泉台石化产业对接已经奠定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泉州石化工业区包括泉港石化工业区和泉惠石化工业区及相关的码头区,是福建省石化发展的两个基地之一——湄洲湾石化基地的核心区域,以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炼化一体化和中化泉州石化公司重油深加工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后加工业,将逐步形成一个泉港石化城和一个沿海产业带;而台湾石化产业,形成了乙烯为主的石化原料,部分合成树脂与塑胶制品和特用化学品等上中下游配套齐全的石化工业体系,泉港区和惠安县正成为两岸石化产业合作、对台化工品商贸物流和技术、信息、人才交流的重要前沿平台。泉台石化产业上下游产品各有优势,在技术、市场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可以重点合作开发高新技术及开拓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加快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化工产品,可通过整合运作,带动中上游产业合作,从而建立石化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体系,促进双方石化产业链整合。

精细化方向清晰

关于未来泉台石化产业对接,泉州在2007年就提出,首先在泉州石化基地对接上,以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为载体,以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延伸一批石化中下游产业链项目为重点,大量吸收台湾石化企业投资,加快50万吨/年苯乙烯、16万吨/年ABS、碳四综合利用、12万吨/年丁二烯等一批项目的对台招商引资工作。

而在石化下游塑料工业上,依托泉港石化区年产80万吨聚乙烯、52万吨聚丙烯、12万吨聚苯乙烯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塑料工业良好的发展基础,以制鞋、服装、玩具、工艺品等领域配套的塑料材料及制品为对接重点,主要发展各种与鞋帽服装、塑料玩具、树脂工艺品等产业配套的产品。

在精细和特色化工方面,由于台湾精细化工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具有多品种、多样化等特性,包括合成树脂、界面活性剂、染颜料、农药、工业触媒、添加剂、接着剂、水处理剂、化妆品、香料等,应用范围由传统工业到高科技电子、光电、医药、污染防治等产业,极具发展潜力,泉台精细化工与专用化学品的对接重点将着力于塑料加工助剂、涂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生物化工、胶粘剂等八大类产品,以及催化剂、有机硅等特色产品。

■相关链接

台湾石化产业体系

石化产业体系在台湾制造业中仍居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例基本维持在20%左右,尤其是台塑“六轻”计划中之轻油裂解工厂于2000年全面开工后,可供应充足之石化基本原料,大多数产品产量较以往大幅增加,带动石化原料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石化上游原料业在整体制造业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根据台湾工业生产统计的标准分类,石化工业的细分类如下:

石化制品业 台湾石化上游原料部门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历了旺盛的增长,是世界第七大石化产品生产地,位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祖国大陆和意大利之后。若以乙烯代表石化原料业,台湾目前年产能维持在284.5万吨,居世界第13位,占全球总产能的2.43%。2003年,台湾的石油化学部门创造了1000亿美元/年的产值,超过了IT部门(892亿美元)和金属加工部门(652亿美元)。

塑胶制品业 经过50年的发展,塑胶业在岛内已达高峰,目前已向海外拓展。台湾业者生产最大宗的是泛用塑胶,包括PVC、LDPE、HDPE、PP、PS及ABS六大类,2003年的产能达747万吨/年,当年实际需求594万吨,岛内生产540万吨,54万吨为进口供应,直接外销342万吨。台湾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重视工程塑胶发展,开发成功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取代更多的金属、玻璃、石材、陶瓷、木材及其他材料。

橡胶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为劳动力与技术密集之产业,其产品用途大多属于零配件,为交通工具业、电子电机工业、机械产业、医疗设备以及国防、航天工业中极为重要的组件,故产品种类繁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台湾橡胶制品业家族经营的色彩较为浓厚,除原料生产及轮胎厂规模较大外,其余属中小企业经营形态。目前岛内橡胶工业的从业人员约有4万人,厂商布局情况大致是:上游原料厂商如台橡、中橡瞄准大陆市场的需求,扩大SBR与碳烟的产能,下游业者则继续抢占大陆以及东南亚市场的巨大商机。海外生产与获利已成为台湾橡胶工业维持竞争力优势的重要来源。

特用化学品工业 台湾所谓的特用化学制品业,就是一般所讲的精细化工,上世纪90年代被确定为台湾十大新兴工业之一。该产业技术密集且附加价值较高,具有特殊机能、多品种、多样化、少产量等特性,产品种类包括合成树脂、界面活性剂、染颜料、农药、工业触媒、添加剂、接着剂、水处理剂、化妆品、香料等,应用范围由传统工业到高科技电子、光电、生医材料、污染防治等产业,发展潜力极大。多年来台湾当局通过奖励协助特用化学品及相关产业技术升级。

制药工业 台湾制药工业由于厂商多、规模小、缺乏研究开发力量,技术层次低,故竞争力弱,正面临转型。至2003年,岛内计有制药厂405家,其中原料药厂30家,西药制剂168家,中药制剂207家,此外有医疗器材制造业322家。2004年台湾制药业产值为新台币500.3亿元,其中出口39.7亿元新台币,岛内市场对药品需求达799.1亿元新台币,进口部分占343.2亿元新台币。岛内制药业经常使用的原料药一半以上依赖进口,以抗生素进口值最高,其次为维生素,主要进口地依次为日本、祖国大陆、印度、意大利、德国等。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