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泉州产业:多个产业带对接愿景科技型企业群

泉州产业:多个产业带对接愿景科技型企业群

2009-05-13 04:5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提要

泉州生物医药产业有永春生物医药基地、德化恒泉生物科技园区、洛秀医药工业园区等平台,内销市场前景广阔、生物资源丰富、成本优势巨大,这些都将成为承接台湾生物医药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泉州近年来医药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一批民营生物医药企业异军突起。台湾生物医药产业起步相对较早,在生物科技应用、投资机制、投资经验、整合型高级人才、代理加工生产和国际营销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台湾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市场规模狭小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台湾最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从事代工生产,不能够为生物科技提供所需要的高速电脑、资料库、分析软体、作业平台,因此,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寻求产业转移合作是其发展的方向之一。

台企运营经验丰富

据介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不少泉州生物医药企业先后通过gmp认证,具备了生产多种剂型的能力和生产条件,泉州初步形成了中成药、少数民族药、化学药、生物药、中药饮片、医药保健品、卫生材料和药用包装材料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工业体系雏形,其中一些传统中成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截至2007年,在制药方面,泉州有药品生产企业约20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分布在市区、晋江、石狮、永春、惠安、南安、安溪等地。2006年,全市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8亿元,主要企业有泉州市第一制药厂、恒达制药厂、亚泰制药厂、罗裳山药厂、灵源制药厂、太平洋药厂、福建紫华药业有限公司、永春制药厂、海峡药厂、建东药厂、南安药茶厂、南安敏捷药厂、石狮华宝海洋生物化工厂、惠安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在药品流通方面,截至2007年泉州有药品批发企业31家、零售连锁企业8家和零售药店1051家。

永春已被我省纳入重要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建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生物高科技农业研发中心,配套药用植物种植基地上千亩。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泉州生物医药产业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具备一定优势:一是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医药资源,永春县及周边地区拥有160万亩山地,植被覆盖率68.8%,野生中草药植物1000多种,是天然的药谷;二是拥有良好的传统中医药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现代医药技术;三是面临优越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泉州也存在一些劣势,比如产业规模较小,开发资金相对短缺,技术人才缺乏、研发力量薄弱,市场应用潜力有待开发。”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泉州形成多产业带

据分析,未来泉台生物医药产业对接将着重在中草药、特殊疾病、基因工程、海洋药物、诊断试剂、生物药物等领域,重点布局在泉三高速和福厦高速两侧的生物医药产业带,建设泉州(永春)生物医药园区,整合泉州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等相关医药资源,着力建设泉州三大生物医药基地。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生物医药基地建设上,泉州一方面将按照gap标准,发展春砂仁、巴戟天、金线莲、一见喜、山药等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药材,建设永春生物医药原料生产基地;同时以惠安黑熊种源繁育基地为龙头,在惠安、泉港建成动物药材养殖基地。另一方面,泉州还将充分利用中心市区及沿海县(市、区)的产业基础及区域优势,在开发区、晋江、石狮等地开发海洋生物药物,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形成生物制药生产、销售、物流基地,在泉州市区、永春、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形成医药产业带。

“目前,台湾一些生物医药基地,都已纳入泉州未来对接中准备予以合作的对象,如台湾台南科技与科学园区、高雄市太平顶生物园区、台北市内湖生物科技园区等。”相关人士称,泉州发展生物医药,必须大力吸引台湾生物医药企业来泉投资,才有望实现泉州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而相应的合作方式也应多样化、灵活一些。

据介绍,通过泉台生物医药产业对接,到2010年,泉州将力争完成生物医药产品开发项目10项以上,全市医药产业产值达50亿元,全行业gmp认证达80%以上;力争到2015年,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和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企业,全市医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力争把泉州建设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

■产业背景

台湾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可追溯到1982年,台湾当局将其列为八大重点科技产业之一。1994年,台湾成立生物技术规划小组,专门研究生物科技产业的投资与研发项目。1997年,台湾当局出台了有关投资生物科技事业计划,修订了“科技事业申请股票上市上柜审查要点”,放宽bt产业上市上柜条件。根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至2000年9月,台湾岛内新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有60多家,其中生物医药占20.6%、健康食品或中草药占15.9%、检验试剂占14.4%。

近年来,台湾生物医药的年营业额和公司数量在生物科技各产业中都居于首要地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台湾生物科技的主流。2004年,台湾生物医药相关产业共投资228亿元新台币,创10年新高。其中,制药领域投资最高,为77亿元新台币,约占整体投资金额的34%;保健食品领域投资所占比例为21%;医疗器械领域所占比例为16%。近年来,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年市场规模约为40亿美元。

目前,台湾在疫苗生产、检验试剂、医疗器材等方面处先进地位,在细菌培养、生物反应槽建立以及药品生产、健康食品等方面已具国际水准。台湾有着华人圈罕见的基因体医学、临床研究的基础,以及傲视全球的信息科技。

■相关链接

台湾产业外移侧记

台湾的产业转移涉及的行业是方方面面的,不同的行业走过的历程也各有差异。

告别劳动密集时代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当局把纺织、电力及肥料工业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民生工业,在台湾当局对纺织工业产销和价格管制的政策引导下,台湾纺织服装业者获得了不愁资金、原料与产品销路,没有风险而利润丰厚的发展环境。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纺织服装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走上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道路,成为推动台湾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下游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台湾当局还以限制人造纤维进口、产销控制等措施,扶植人造纤维及原料生产的发展,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纺织工业“逆向整合”的发展道路,岛内逐步形成包括上游的化纤原料工业、中游的纺纱、织布、染整工业和下游的成衣服饰业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纺织工业生产体系。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纺织工业从以往劳力密集的制衣工业逐渐跻身当今世界纺织制造先进地区的行列,形成了以上游人造纤维原料支援中游纺织、染整等产业,进而协助下游加工业者的跨区域产销网络体系。至1995年,台湾共有纺织企业6000多家,从业人员约22万人,当年人造纤维业、纺织业及成衣服饰业三者合计产值为5768.43亿元新台币,约占整体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十分之一,仅次于电子信息产业。到2007年,台湾化纤年产量超过250万吨,约占全球化纤产量的13%,其中聚酯长纤产量超百万吨。在加工设备方面,环锭精纺有326万锭,占全球产量的20%;oe纺纱机13万锭,占全球产量的5%;无梭织机4万台,占全球产量的8%;此外,还有1000多台经编机、6000多台圆编机、2000多台染整设备及近4万台平车等。

但由于岛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廉价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2007年时,台湾劳工工资是越南、印度尼西亚的20倍),台湾已逐渐不适合劳力密集产业——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台湾的纺织服装业也因此由下游成衣服饰业快速向上游化纤原料业转移,整体产业积极寻求摆脱传统依赖劳动密集的格局,向资金、技术密集方向发展。

转战成本低廉地区

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由于生产所需的设备投资规模不大,厂商进入退出制鞋业相对容易。20世纪60年代,台湾制鞋工业已具雏形,到1976年取得了外销3.3亿双鞋的骄人成果,成为全球最大鞋类生产基地,并稳坐世界“制鞋大王”的宝座长达10余年之久。1980年,台湾全年鞋业外销总额为14.11亿美元,与纺织、电子并列台湾三大创汇产业。1988年,台湾鞋业全年外销总额达36.9亿美元,创下历史高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受台币升值、工资上涨、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工短缺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鞋业兴起的影响,台湾鞋业外销竞争力逐步减弱,外销订单大量流失。台湾制鞋业者也因此纷纷转移到祖国大陆及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据调查,1994年台湾岛内制鞋企业仅余200多家,以后几年更加趋于萎缩;纺织鞋、皮鞋、橡胶鞋与塑胶鞋4种主要出口产品全面减产,产值从1988年的1456亿元新台币减少到1995年的298亿元新台币,8年间减少了近4倍,世界排名从过去第一位降至第十位以外;同期出口值也从1053亿元降至182亿元新台币,减少了近5倍。目前,台湾制鞋业不仅失去了“制鞋大王”的美誉,而且几乎沦为当地“夕阳产业”。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