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一高楼八十年变迁
2009-05-08 23:4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4月19日,作为建设泉州滨江商务区、打造泉州“陆家嘴”的启动项目,泉州世贸中心举行奠基仪式。这座规划高50层188米的大楼一经建成,无疑将成为展现泉州经济发展的“新地标”。兴奋之余,我们坐下来细数泉州近代的地标式建筑,从20世纪20年代的六层民居苏家老宅,20世纪60年代的华侨大厦,直至规划建设中的泉州世贸中心……泉州“第一高楼”头衔几度易主,而从它们身上可以隐约看到近代泉州经济发展的缩影……
苏家老宅:
“更上三层楼”
说到泉州近代的“第一高楼”,恐怕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位于指挥巷北侧、中山南路东侧的一座钢筋水泥营业大楼——刘胜裕总行建成,面阔2间,进深7间,楼高4层,四楼西南角还耸立着一座亭台,在当时也十分豪华、风光。据了解,它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是当时泉州著名的五金、颜料、油漆店,由刘攸宜、刘攸足兄弟创办,后由刘攸足单独经营。1956年拆建新指挥巷马路时,经营者还无偿献出位于排铺街的一座楼房和一座大厝。由于建成年份较早,刘胜裕总行在泉南一带首屈一指,但苏家老宅的建成很快改写了泉州“第一高楼”的历史。
苏家老宅是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先生家的房子,位于市区中山南路,近百年后的今天,它屹立在一整排骑楼中,仍然引人注目。
1928年,苏教授的父亲生于一个华侨世家,家人在外经商,家境比较富裕,苏教授的父亲自行设计,建了这栋房子,这是一座综合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建筑物。楼房窗子的镜框仿照伊斯兰教建筑的特点设计,而阳台又带有西洋建筑的味道,墙壁的建筑材料则采用闽南特有的牡蛎壳合成的灰沙。这种设计,不仅在当时极为少见,就是拿到现在,也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苏家老宅最早建的时候整幢楼房共3层,将近12米高,是当时泉州最高的楼房。由于苏家后人越来越多,到了上世纪60年代,苏家人又在之前的基础上加盖了3层,楼房共达6层,这下,这幢房子在整条中山路更显得鹤立鸡群了。
据了解,整幢楼房包括2个店面8个厅28间房,刚开始的时候一楼的店面是苏家自己经营的一间卖布的商铺,后来租给了别人。大概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下面改成了临江旅馆,这家旅馆一直经营到90年代,现在楼上依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临江旅馆”字样的牌子。
苏教授的爱人说,抗战时日本轰炸泉州城时,曾在这幢楼投下过两枚炮弹,把楼房打了两个洞,后来又修补上了,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还曾是地下党活动的联络基地。
苏家老宅和它所属的历史,恐怕是只言片语诉说不尽的,然既使时间无情地流逝,这幢房子依然屹立在那里述说着它曾为泉州“第一高楼”的威严。
华侨大厦:
华侨来泉州入住的第一站
提起泉州早期最高级的宾馆,很多“老泉州”恐怕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位于市区百源路的华侨大厦。1964年,(旧)华侨大厦在百源川池西畔落成,总共5层,拥有房间106间,而当时华侨大厦周边多为3层以下房屋,华侨大厦一时成为泉州“第一高楼”。作为当时泉州最早的涉外接待单位,华侨大厦是政府指定接待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外国人等4种人士的场所。在许多老泉州人的回忆中,有人去香港,事先都要到华侨大厦住一晚上;而华侨回来,也要在华侨大厦住一晚,然后才由亲人接回家,这似乎成了一种惯例。
原来,过去华侨大厦作为惟一的指定接待单位,里面设有公安机关的驻点,可直接办理边防证或登记等,还设有防疫站的驻点,可直接为出境人士检查身体和种疫苗等,省去了很多麻烦,是否住一晚并不是硬性的规定,更多的是为了方便。至今仍有不少怀旧的老华侨,回家时会习惯性地回到华侨大厦。
1978年,12层高的华侨大厦破土动工,建筑配有电梯,为泉州市区首座高层建筑。《泉州建筑志》有记载,它通高40.3米,总平面如曲尺状。
根据泉州中旅的统计资料,1952年至1999年共组织接送出入境99万人次。几十年来,华侨大厦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华侨,同时接待过许多重要的来访客人。
贤銮福利大厦:
侨亲捐资助学的见证
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原泉州市(现鲤城)人民政府接受爱国华侨何瑶煌先生50万美元的捐赠,于市区九一街口划拨地皮,兴建14层贤銮福利大厦及附属设施,建筑面积9496平方米。1986年10月,大厦竣工,成为当时泉州“第一高楼”。
贤銮福利大厦外观呈圆楼形状,这种圆形筒中筒结构的高级写字楼在福建省要数首创。大厦主体为14层圆形建筑,高56.6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柱网以同心圆放射布置,建筑面积8787平方米。大厦一、二层为超级市场,三层为酒店,四层及以上为写字间及加工场。
据了解,何瑶煌先生还借此成立了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大厦产权为基金会所有,以租金之纯收入设置“贤銮奖”,奉献社会,用于奖学、奖优、扶持薄弱学校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可以说,贤銮福利大厦是改革开放侨亲捐资助学的见证。
20世纪90年代,
新“天际线”多为银行大楼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泉州远太大厦开工,历时三年,一座地面主楼22层,高84.2米,建筑面积36555平方米的高楼诞生了,它的竣工也拉开了泉州高层建筑建设的序幕。要问目前泉州市区哪种商务楼最高,很多泉州人会告诉你——“银行大楼”,但是要问哪幢楼最高,恐怕就说不清了。下面是记者对泉州高层商务楼的不完全统计。
通过对市区大楼高度的比较,可以发现,市区泉秀街新车站对面的农行大厦以微弱的优势“胜出”。农行大厦原名“富豪大厦”,直至1996年部分房产权售予农行,才改名为农行大厦。
这幢大厦由一位泉籍新加坡商人投资,1992年立项,次年开始施工,1995年封顶。大厦共有33层,高99.8米,占地面积五亩余。其整体风格为商住楼,写字楼与住宅户兼容,外表简约壮阔,内部紧凑有致。据介绍,因规定楼高100米以上,就需多建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农行大厦的楼高被严格控制为99.8米。
此外,中心市区比较有名的高楼还有位于温陵路与泉秀街交汇处的福华商业中心,通高98米;位于泉州市丰泽街中段南侧的中银大厦和兴业银行泉州大厦,通高分别为97.7米和89.9米;坐落于泉州市区温陵路南段东侧的蟠龙大厦,高99.7米。
当然,泉州地面上,近百米的建筑远远不止这些,而这些1993年前后陆续建成的大楼,无不显示着泉州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
古城特划区域需要控高
泉州高楼是否可以无止境地向空中延伸呢?记者采访了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办公室黄友信主任。黄主任说,古城要求控高。泉州市区的楼高,首先要立足古城保护原则,严格执行古城控规,切实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特色。
除了古城控高外,东海片区等泉州市晋江机场的净空,也要严格控高。
此外,要建高楼,还要综合考虑、论证各种因素。“首先是造价。”黄主任说,高层建筑的建设成本大大增加,使用时也将耗费大量资金,“就说电梯好了,电梯的维护和耗能都是一笔大开销”。
“而如果在人口密度过高的地方建高楼,人口太密集了,配套设施根本跟不上来。建造一幢高楼,楼内的配套设施,如水压、消防技术等,都要综合考虑。”
地基技术是建高楼的技术基础
泉州“第一高楼”几度易主,这些高楼的风格、功能有何变化?泉州南建筑博物馆研究人员、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介绍,20世纪20年代,泉州部分旅外华侨归国后,仿造洋房的风格盖起一栋栋楼房,从以前的平房到三层楼、四层楼高的洋房,内部结构更加适合生活居住,同时他们也保留闽南古建筑的部分风格,如屋顶仍旧“檐牙高啄”……杨先生认为,泉州乃至中国的古代建筑高楼并不多,而近代起,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最关键的莫过于地基技术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