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项目带动构建和谐泉州
2006-12-30 13:2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2006年12月28日,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泉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交《关于泉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市生产总值1870亿元(预计,下同),增长14.5%。财政总收入184.6亿元,增长20.4%;一般预算收入91.88亿元,增长20.7%。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农业总产值167亿元,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泉台农业合作交流更加深入。海域勘界任务基本完成。新增造林面积18.3万亩。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3400亿元,增长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00亿元,增长24%。产值超亿元企业480家,产值增长28%,规模以上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业产值增长36.4%,纺织鞋服等五大传统产业产值增长24.9%。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62.2∶37.8。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6件,中国名牌产品6个。全社会用电量217亿千瓦时。
服务业发展良好。港口建设取得新突破,与中远集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开通国际航线,区域性大港地位基本确定,吞吐量5100万吨,增长2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83万标箱,增长31.4%,分别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6、1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亿元,增长14%。旅游服务业地位加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4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5.8亿元,增长20.8%。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所提高。107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完成96个,完成投资6.5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685万平方米,投入使用531万平方米,进驻企业618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87吨标准煤,下降3.2%。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4%。
(二)项目带动深入实施,投资拉动势头强劲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增长31%。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市85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略超年度计划;南埔电厂一期、晋江热电厂、肖厝7万吨级散杂货码头、石井港对台旅游码头、南安、永春污水处理厂一期等12个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86个预备重点项目基本按年初下达的年度目标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城市建设有新提高。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海峡体育中心场馆进入主体施工,桥南、城东、东海片区全面启动,内环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江南、见龙亭经济适用房小区建设加快。宝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市垃圾综合处理厂投入运营,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率达78.6%。中心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6%,人均公共绿地11.2平方米。
(三)体制创新激发活力,对外开放层次提升
市直40个部门、481项审批服务项目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和网上审批服务新机制。全面落实农业税免征政策。集体林权改革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实行户外广告设施公开拍卖,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
对外经贸打开新局面。出口加工区通过海关总署等九部委验收并对外招商。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38亿美元,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9.2亿美元,增长30%。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单项合同外资额超过400万美元,总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15个。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泉州”成效明显
实施科技项目200多项,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泉州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试点验收,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基地建成投入使用。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开馆。改造中小学危房7万平方米,基本完成重点扶持20所农村初中校和20所农村中小学实施信息化建设任务,首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安溪、南安)基本建成投入使用。16.7万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利,89.8万名学生享受政府“两免一补”助学资金。32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至5个县(市、区)214.48万人。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6万、41万、45万、35万和32万人;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转移就业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2%。全市享受低保人数超过11万人。
认真执行市人大决议,组织实施《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投入整治资金12.62亿元,65个项目完成整治任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7.5%。县级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污染整治基本完成。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5%以上。农业总产值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增长10%。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每千人医生数1.05人、病床数2.48张;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
耕地保有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基数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4.2%和1.1%。
三、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新农村建设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五大工程”,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方案》,强化农村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生产经营专业化分工。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重点做好龙眼产业化,培育壮大水产、果蔬、茶叶、花卉、食用菌等5大优势行业。加快外走马埭围垦、金鸡拦河闸重建、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金塔段和金潘段)、山美灌区南高干渠节水改造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抓紧碧坑水库、泉港坝头溪流域防洪排涝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水利“六千”工程,抓好海堤五期强化巩固提高、小山塘除险加固、崩岗侵蚀治理、渔港码头等项目。做好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生物防火林带的保护和建设。提高动植物疫情预警和处置能力,防控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
深入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小康环保行动”和“造福工程”。抓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客运“村村通”和饮水安全工程,配套建设镇村文体设施,建立20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快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设立乡村图书室和体育运动场所。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至9个县(市、区),受益人数达374万人。建设500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继续帮扶欠发达地区发展。
(二)坚持项目带动,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初步筛选市级重点项目228个,总投资1834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126个,年度投资173亿元。预备重点项目102个。
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完善重点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三)坚持集聚拓展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规划引导和产业配套,实施“228”产业集群规划,细化新兴产业发展、园区项目配套规划,抓好载体建设和龙头项目落地,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打造传统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突出抓好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和产业链缺失点项目。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拓展文化、商贸、房地产、社区和老年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
(四)坚持以港兴市,推进港城联动发展
加快开发建设泉州新港和湄洲湾南岸主枢纽港。重点规划建设石湖、秀涂深水码头、泉州港肖厝作业区4#泊位、福建泰山石油化工码头、泉港石化码头及仓储工程、泉州湾等深水航道工程。
拓展城市空间。继续推进“一二三四”城建项目,加快城东、东海、江南片区开发建设步伐。
实施港城联动发展战略。加强通港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临港工业发展。
(五)坚持适度超前,强化交通能源保障能力
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福厦铁路(泉州段)、泉州晋江大桥、泉州滨海大道等重大项目。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泉州市液化天然气配套管网和晋江液化天然气(lng)电厂项目建设。
(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网上审批”。推进公用行业和其他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构建境内外泉州板块。
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商展,鼓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机构、投资办厂。
(七)坚持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组织实施200项科技计划项目。完成中小企业信息化与技术服务应用平台和纺织鞋服、石化、陶瓷等专业性asp服务平台建设。
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优化教育资源。
加大文化、卫生、体育等重大设施建设力度。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9.7万人和50万人。
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推进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2006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