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一图看巨变 泉州中心城区边界的变迁
2008-12-16 19:47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常常会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人们泉州旧时的模样,而他们为我们勾勒出的则是一幅与今日泉州迥然不同的画面:‘南北一条路,东西一条街’。街边有着各色的小吃,零零星星的修鞋小摊,推着车吆喝着‘豆花,豆花’的小贩,还有各种风格的建筑,四通八达的小巷……”不久前,泉州五中的几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次“小巷文化”研究。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他们感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泉州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和中心城区边界的高速变迁。1978年:不足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1978年,泉州城市人口为12.8万人,用地面积仅为7.74平方公里。“南北一条路”指的是中山路,“东西一条街”则是相连的东街、西街。以中山路为中轴,以东、西街为两翼,老城区向南向北密密麻麻地纵横交错着许多小巷子,却始终无法突破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南门的海蛎煎,聚宝街的石花膏,水门巷的焖狗肉,西街的面线糊,凤池的猪脚,东街的肉粽……”人们至今尚可通过咀嚼古城的美食文化,来回忆当年的城市概念。1983年泉州市规划建设局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泉州城从此突破老城区的自囿,开始实施向东发展战略。此后十数年,泉州向东拓展城市中心区——在老城区外围东南面,开辟法石—东梅社区;在东面沿福厦公路两侧,开辟仕公岭—东星发展片,“众星拱月”分散组团形式的城市结构初见雏形。1995年:跨江拓展城区边界由于山体和水系的分割,泉州城市空间发展受到自然门槛的限制。1995年,南京大学、泉州市规划院编制的新版泉州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实施。千年古城欲拓展城区边界,选择了跨江(晋江、洛阳江)发展战略。此后,泉州的城市空间实现了老城区—东区—跨江发展,成为城市发展史上最有成效的一个时期之一。199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至2020年,用地规模为109.5平方公里,形成由中心组团、东海组团、城东组团、北峰丰州组团、洛阳组团、秀涂组团、池店组团、江南浮桥组团八大组团构成的城市结构,城市开始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2008年:打造环湾面海大城市截至目前,泉州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已达84平方公里。然而经过三十年城市高速发展,由于可供发展用地不足,拓展城市发展平台必须着眼于更大的区域。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蓝蓝泉州湾。2008年4月,受泉州市政府委托,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在泉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获原则通过,泉州城市未来12年发展蓝图确定,将打造环湾面海的海湾型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把泉州建设成为专业性国际化地区和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城市范围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等市辖区,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全部,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总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584平方公里。打造环湾面海大城市的宏伟蓝图,标志千年古城走出“晋江”情结,城市空间由晋江时代向海洋发展,城市文化也将向更开放、更文明、更先进的海洋文化发展。泉州,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昔日的东方大港将重新屹立在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