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海丝新路 《飞越海西》航拍泉州侧记
2008-12-11 07:5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特别奉献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中华腾飞,福建腾飞……一次大规模的航拍,为感受时代的巨变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借助海峡卫视《飞越海西》摄制组的镜头,见证了一座城市在三十年历史天空下的独具魅力的身影:泉州,正在飞翔!自古以来,人类就希望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用高高在上的独特视角审视我们熟悉的大地。在那里没有高楼阻拦视线;在那里巨树渺如细草;时间和空间重叠,一种新的视角就出现了。站在鹰的高度,用“鹰之眸”,看八闽三十年之巨变,看海西未来的发展,眼看时光穿梭,社会巨变,每次飞机升入高空,人们如鹰隼般在天空俯视壮美河山时,一切是那么美妙。站在更高的地方,我们对故土的思考也更深刻。2007年,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立项、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启动的大型航拍项目《飞越海西》,由福建海峡卫视承担这个历史性的使命,将完成8集电视系列片及电视新闻系列报道。这一年的11月,《飞越海西》开始试飞,完成了晋江机场(涵盖泉州、莆田两地市在内)的全部航线,飞行时间33小时,后因天气原因暂停拍摄。2008年9月,航拍工作再次全面展开。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航拍行动,预计将于2008年底结束拍摄,在2009年“五一”前夕推出。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两岸关系转机出现,海西发展得到支持,所有的这些都让福建站在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福厦铁路,温福铁路,晋江大桥,湄洲湾南岸港口建设……福建从一个几乎没有工业的省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工业的省份,这也是此次航拍要展示的内容。“面对这些历史性的机遇,福建,准备好了吗?”摄制组此次将以空陆结合的方式,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希望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让观众看到家乡的新貌,知道八闽的巨变,而且要悟到机遇与变化背后的价值,激起观众对家乡福建的自豪感与热爱之情。海丝新路泉州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此,刺桐港曾经是东方第一大港。在这里有火红的屋顶,有东西塔、洛阳桥、安平桥,有巍峨的戴云山脉,有渺渺东海之水……“海丝新路”是《飞越海西》摄制组为纪录片泉州部分拟定的思路。“海丝”是历史,“新路”是泉州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海丝新路”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承接。正是一种敢为人先、勇于拼闯的性格,才有了所谓的“泉州模式”。“海丝新路”编导许宏介绍,飞行在泉州土地上,我们很难判断下面密密麻麻的厂房各属于哪些品牌,但我们知道,这正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马赛克”:泉港的炼化、晋江的鞋业、石狮的服装、南安的建材、惠安的石雕、德化的陶瓷、安溪的茶叶……目前,泉州境内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已有16家,上百亿元的有4家。我们还知道,全国40%的运动鞋来自这里,全国近20%的糖果来自这里,全国65%的墙砖来自这里,全国18%的雨伞来自这里,全国90%的琉璃瓦来自这里……连续多年,泉州的gdp产值在全省排名第一。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安溪入选全国百强县。在《飞越海西》摄制组的航拍镜头里,虽然刺桐港已经消沉在历史长河中,但在几十公里外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区正在蓬勃发展,这被视为泉州港崛起的缩影。空中泉州满眼红说到空中看泉州,在《飞越海西》中,坐在飞机上参与航拍的吴国彪说了这样7个字——空中泉州满眼红。屋顶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闽南尤其是泉州体现得尤为突出。吴国彪去年和今年为了拍摄好空中的泉州,各在天上飞了20天,对泉州的“红”体会得尤为深刻。“红色是泉州那座古城的主色调,在泉州的上空飞,涂门街、新门街、北门街、芳草园、东街和西街,记忆中就是一片红,一片红色的屋顶,红得绚烂,红得晃眼。”吴国彪说,坐在飞机上,看着地面满眼的红,心里回荡的是泉州厚重的古文化。“再飞到新城区,感觉又完全不一样了。”当吴国彪飞在刺桐路和丰泽街那一带时,他的眼前是错落有致的高楼,呈现了灰白色调,有浓浓的现代都市气息,让人感觉到今天的泉州已不仅仅是有几条老街的小城了,而是一座现代感十足的发展中的城市。“如果说老城区的红色是泉州的文化灵魂,那新城区的灰白色调就是它的现代气派。空中的泉州不仅有文化灵魂和现代气派,它还有灵气。”吴国彪说,从空中看,泉州的灵气就是东湖和西湖那两片湖。一座城市不管它的建筑多么雄伟,规划多么完美,如果缺少流动的水,那城市就是教条的和机械的。“东湖和西湖,水碧蓝碧蓝的,周边衬着红砖厝和绿树,就像是城市的两只眼睛,一闪一闪,让泉州看起来灵动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