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船往事
2008-12-04 00:5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到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涨海声中万国商”,贸易的兴盛带动了造船业的发展,以泉州船为代表的福船迅速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船型。史籍对于泉州制造的古船曾有多次记载。朝廷摊派造船外商捐资筹建宋元时代,泉州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口,港口千船会聚,其中不少是泉州人自己造的大船。泉州人不但“每岁造舟通异域”供自己使用,还大量造船为朝廷所用。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载,北宋宣和年间(1111—1125年),朝廷遣使往高丽,到泉州雇募“客舟”。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泉州大造战船”,为让民间多造船只,朝廷甚至向百姓摊派。据《泉州府志》记载,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晋江知县林接到大造战舰的诏令,他不忍按常规向百姓摊派,又不能违抗朝廷的诏令,欲向朝廷辞职。寓居境内的各国商人钦佩他的仁义,慷慨捐助,自发集资造战舰,没花老百姓一分钱,帮助林完成朝廷下达的造战舰任务。元朝时期,朝廷分别于至元十六年、十七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命泉州造船,仅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所领造的海船达1500艘。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俞大猷在泉州亲自督造各种大小战船。《崇武所城志》载:“每十百户设官船十只,快船二只,各编字号。”明末清初,郑成功、施琅征台湾,郑成功、施琅将造船和补给基地设在泉州,当时其军队所用许多船只都为泉州所造,参与造船的工人不少来自泉州。清朝中期以后,朝廷实行锁国政策,造船大为减少。但是朝廷仍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泉州船厂,修造水师战船,当年承修48艘。乾隆时期(1736—1795年),朝廷在泉州设立船厂,与福厂、漳厂和台(湾)厂齐名,以泉州战船为代表的福船作为水师战船的标准船型在全国推广。由于造船量大,泉州所需木材过多,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木材。载重千吨人过千撞翻小船擒匪首泉州人曾造过世界上最大的船,让同时代西方人惊叹不已。在宋朝,朝廷派员出使朝鲜,到泉州来寻“神舟”,这神舟是个巨无霸,载重量竟达1500吨以上。到了元朝,造船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制造了大型商船。元朝来华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都他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中国大商船高四层,“每一大船役使千人”,载水手600人,士兵400人。“此种巨船只在中国的刺桐城(泉州,za-itun)制造,或在广州(兴克兰,sinkalnan)制造。”宝船是郑和下西洋使用的主船,规模宏伟,船长达44丈4尺(约150米),阔18丈(约60米)。即使“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仍然“云帆高涨,昼夜星驰”。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据泉港峰尾黄氏族谱记载,郑和第一次下南洋,路过旧港时遭海盗袭击,郑和宝船凭借船体高大,将火把丢进海盗船中,枪箭齐发,烧毁敌船,打得海盗狼狈逃窜,并且活捉了海盗头目陈祖义,顺利完成了第一次航海壮举。客房厕所有花草外商爱坐泉州船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马可·波罗奉命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波斯,当时坐的就是泉州船。泉州船因为其稳定性不但赢得国人的赞誉,也让外国商人特别信赖。泉州船不但安全,而且船上设施完备舒适,外国人争相乘坐。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都他在他的游记《伊本·巴都他游记》中描述了当时泉州船只的舒适:船皆有三面(指两舷侧板和船底板),用大钉钉连之。每船有四层,公私房间甚多,以备客商之用。厕所设备,无不周到,水手在船上植花草、姜于水桶中。宋元时期,许多阿拉伯商人坐中国商船来华贸易,不少人在泉州定居,成为旺族。郑和下西洋时,许多外国王公仰慕中国国威,如锡兰王子、苏禄国王纷纷坐船来中国。中国商船成为外国商人最放心、最喜欢乘坐的海船。■专家访谈古船保护重在其技术价值“泉州木船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应该讲究经济效益,要重视其技术价值,政府要加强财政投入给予保护。”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原馆长王连茂认为,泉州木船的“衰退”既是历史的必然,在现代社会,海上运输工具越来越发达,而且有先进的动力装置,而古代木帆船依靠的是人力、风力,载重量也比较小,所以渐渐地淡出市场。“泉州古船有很多世界一流的技术,而不单单是水密隔舱一种结构,要全面保护,使懂得木船技术的老船工有一个出路。”王连茂说,“其实真正懂得木船技术的人太少,也太老了,如果不好好保护,后继无人,技术就会慢慢地消失。”王连茂建议,不妨先让老师傅造泉州各种各样的船型,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也让全世界的朋友见证中国泉州的历史魅力。“现在流行造铁皮船,造的时间短,成本低,而泉州木船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渐渐地就没有兴趣再去造了。”晋江市文体局文化科蔡科长称,泉州古木船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现在正与深沪镇协商,给老船工划块地,让他们有造船的场地,继续造船,传承造船技术。”蔡科长认为,在保护方面,可以先从小的、简单的做起,在学校开展兴趣班,把造船当成一门手工技能,先做船模,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再进一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