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力促城市大发展
2008-12-05 11:2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经历了八年的持续努力,农运盛会在泉州圆满落幕。激情过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接受了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洗礼,泉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识也明显增强了。如同春风化雨,改变发生在潜移默化间。当点点滴滴的喜人变化汇集在一起,当干部群众的协同合作凝聚成强大推力,海西名城建设跃上新台阶的历史机遇已经水到渠成。城市建设:bot项目带旺一个片区跟几年前尽是小土路和低矮村屋截然不同,现在的城东片区路灯璀璨、绿意盎然,十七条大道构建起通达的交通网络,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随着千亩开发区的持续推进,它还有望成为泉州新的经济增长极。是什么促成城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华丽转身?答案不证自明:利用社会资本,通过bot方式快速建成大项目——农运会主场馆海峡体育中心。这一做法,解决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兴建和以后的运行、管理问题。而海峡体育中心的率先投建,又迅速吸引了企业、学校、医院、房地产商蜂拥而入。引进社会资金促成大项目建设,利用大项目建设带旺一个片区……城东片区的崛起为今后的片区开发提供了借鉴模式。和其他城市一样,一直以来,泉州在基础设施建设、片区开发等方面常因资金问题受到制约,影响了城市的壮大和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最终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随着“大城市”建设战略的推进,势必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作为著名侨乡和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泉州充裕的民间资金为“人民城市人民建”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规划:到2020年,泉州城区面积将扩大30多倍,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总体空间结构。要实现大城市宏伟蓝图,每年需要数百亿元甚至更多资金的投入,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内引进社会资金成为必要的选择。而一旦解决了资金问题,和城东片区一样,以小钱建大城,相信泉州城市骨架势必迅速壮大。城市管理:协同作战成常态作为一个规模并不大的地级市,泉州成功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体育盛会。“四两拨千斤”的背后,是各级、各部门、各环节协同作战的努力。筹办农运会这样的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涉及的部门、机构、组织、人员数量之大,层次之多,结构之复杂,对泉州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泉州人以实际行动让广大来宾都伸出了大拇指。以中心市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为例,近两年的时间中,交警、交通、规划、城建、公用事业、教育、媒体等多部门、多单位联手应对,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出谋献计,行人、驾乘人员纷纷配合,打了一场畅通交通服务盛会的漂亮战役。盛会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农运会后的交通秩序,尚需各相关部门合作协同精神的长驻。泉州新一轮发展的大幕即将拉开,更需要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共创辉煌。令人欣喜的是,“同心协力谋求发展”已经在泉州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有了积极的探索和践行: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原来需要经过省、市、县三道关卡的申报手续,现在只用鼠标点击一下就可以搞定了,轻松的背后是各职能部门进行资源有效聚集、科学组合,寻求最优、最大合力的一场“自我革命”;治理环保遗祸,“两会”关注、部门重视、企业积极改良,去年以来晋江、洛阳江流域与近海水域水环境整治继续齐头并进,水污染防治“江海联片”整治取得实效……合则盛,合则强,合则荣,合则治。当合力成为共识,当协同作战形成常态,便能凝聚促进事业发展的更大推动力和持续力。城市风貌:文明新风应长驻数年来,“活力泉州迎农运,道德新风伴我行”和“迎农运、讲文明、讲礼仪”等主题活动的持续开展,令泉州城“脱胎换骨”、泉州人表里一新。农运会期间,赛场内外近万名志愿者完美演绎了“每个人都是城市最好的名片”的一幕,用行动和微笑诠释着“志愿泉州”的光彩。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求硬件设施建设,更要致力于城市文明的提升与软实力的打造。只有以现代文明气质,在规模、品质、管理、人文和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才能推动泉州城市层次步入新的境界,最终成就持续的繁荣、发达及和谐。如何继续巩固和发展我们的“农运文明”成果?团市委在农运会后就作出规划,今后要继续加强志愿者活动,让志愿精神成为现代泉州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光是志愿精神,在农运会闭幕后不久举办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让追求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侨乡大地。不仅是道德模范,一个全民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的文明氛围在泉州悄然形成:公交车上,年轻人抢着为刚上车的老年人让座;大街小巷,乱扔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初冬时节,文明的音符在泉州到处流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后农运时代”的文明表达之中,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的行动之中,参与到“大城市”建设之中,泉州必将演绎“海滨邹鲁”之城的华美现代版。 □本报记者孙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