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调专业政府勤牵线企业供平台 合力破解就业难
2008-12-02 03:30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大学生毕业后怎样才能迅速在社会上找到用武之地?如何杜绝高校毕业生就业前先到职校“进修”的怪现象?在近日举办的市政协2008教育论坛上,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遭遇的就业难题,政协委员们和教育界人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校方:发展教育要讲求效益
与会者认为,发展泉州地方高等教育,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入手,根据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高校的专业和课程。 “如今,学校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更趋紧密。”省政协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泉州师院党委书记洪辉煌说。在他看来,泉州各高校应当根据泉州市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方向来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开办旅游、经贸、电子商务等急需的新专业,加大对老旧专业的改造力度。在他看来,面向市场,不失为激发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生机和活力的一种好方式。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服务市场、引领市场,始终应该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面对的重要课题。“高校不仅要适应市场需求,还要有前瞻性、超前性,着眼于为区域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让大学生一毕业即胜任岗位的需要?关键在于将高等教育中的学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实际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市政协常委、泉州师院艺术学院院长王珊认为,高校应当开设职业规划与发展培训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做“实验项目和实践课程”,以创造性学习活动代替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技能结构。社会:“政企校”共筑合作平台
“高校扩招后,看似火爆的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存在相当的距离,就业形势严峻。”王珊说,从现实角度上看,即使高校不扩招,在只有6%同龄青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也同样出现过就业难的问题。关键之处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就业者适合职业岗位要求,而不能是职业岗位适合就业者需求。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高校自身能解决的。“特别是作为我市地方性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更需要我市相关部门的重视,要引导用人单位不用排斥的心理对待本地院校的毕业生。”王珊建议,政府和社会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树立就业优先目标,通过产业、金融、财政和税收等措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化地实现充分就业。 市政协常委、黎明大学实训部副主任苏国辉则提出建设“政—企—校”三方联动的高职教育联盟,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议。他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产学合作是必然选择。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可以发挥枢纽作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有实力的企业、重点高职院校成立泉州市高职教育合作联盟,让教育事业由单纯的政府行为变成社会行为。□本报记者朱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