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造仿古战船横穿太平洋
2008-11-28 12:18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太平公主号”·特别报道
提要
今年4月开始,一艘由泉州人督造、福泉漳三地老工匠历时10个月打造的仿古帆(战)船“太平公主号”,凭借海风为主要动力,历经180天漂泊,横跨太平洋,抵达美国。11月9日再次启航横渡北太平洋,预计将于明年4月经台湾返抵厦门。 船上的勇士包括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美国共8名船员,由台湾船长刘宁生带领。近日,完成前半段航海任务的首批3名船员回到福建。我们采访了活动的策划者、造船的老工匠、首批回国的船员,为您揭开勇敢神秘的“太平公主号”面纱。造这船10个月瘦31斤
———专访泉州造船师陈芳财 “真是太不容易了,造这艘船让我瘦了31斤,朋友们都说我看上去比以前老了10岁。”昨日上午,谈到建造“太平公主号”时,今年61岁的陈芳财不禁感慨。20多年后重出江湖
14岁那年,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泉州深沪的陈芳财进了当地造船厂跟着老师傅学造船,由于好学,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出师了。但从20多年前开始,深沪湾打渔的木船逐渐被铁船替代,造木船的船厂也随之倒闭了。陈芳财转行做起其他行当:养殖、修理柴油机等等,空闲时,偶尔会做些船模练练手艺。 2006年6月的一天,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领着一群外地来的帆船爱好者来找他。来者说,想请他帮忙造一艘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用的战船,他们想搭这艘船去横穿太平洋。 一听这话,陈芳财立马就回绝了:“600多年前的战船是什么样子我根本没见过,怎么可能造得出来?” 被回绝之后,这群帆船爱好者却不死心。“后来的几个月中,他们数十次来到我家,请求帮忙造船。” 这群人中为首的台湾人刘宁生告诉陈师傅,他们已经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找了几百个造船的师傅,但没一个人知道明代古战船是怎么造的,经过专家帮忙筛选,最后把造船者预选名单压缩到3家,除了陈师傅是民间工匠外,另外两家分别是东山造船厂和福州造船厂。 几个月后,陈老师傅经不住刘宁生三番五次的邀请,终于松了口,答应研究一下古时的造船技术。为此,他遍访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造船老师傅,向他们请教古船的一些问题,又到处寻找有关古船建造的古籍古册研究琢磨。 与此同时,刘宁生要他们三家候选人各画一张战船的设计图纸,进行对比。 一个星期后,东山造船厂交出了一份扇型设计图;又过了11天,福州造船厂也交了一份扇型设计图。陈芳财却一笔也没画出来,因为他心里实在是没底。一个多月后,陈芳财才开始动手。又过了将近一个月,他才交出一张草图。 刘宁生等人问他为什么另外两家给的是扇型图,而他交的却是草图时,陈芳财说:“600年前根本没有扇型图,这是现代才有的技术,让我怎么去虚构出来。”没想到,因为他的坦率,对方反倒认准了他,下定决心要让他来造这艘船。“泉州古船文化帮大忙”
2006年10月1日,刘宁生让陈芳财先造一个1米长的船模。“船模还没完工,他们看了觉得满意,提出要签合同,让我动手造船。”当时,陈芳财心里还是很没把握,一直不肯签合同。“他们在我家,从早上7点坐到晚上7点,让人实在不忍心拒绝。”陈芳财只好同意造大船了。 要将几百年前的战船还原,陈芳财经历了诸多困难,让他尤为“痛苦”的,是造船时经常遇到下雨天,由于是在露天建造,常常都要停工等候。“开始造船的时候是在冬天,海边天气很冷,进度也慢。” “还有一点难题,就是请来帮忙造船的人,根本都没见过古战船,心里都没底。”陈芳财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跟他们讲解,做一些零部件时都需要一再返工,既费时又费料。 经过了近10个月的呕心沥血,“太平公主号”终于完工了。陈芳财觉得,帆船能够顺利完工,“泉州积淀下来的古船文化和造船技术帮了大忙。”他分析说:早在宋元时期,泉州的造船业就很发达,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只大部分都是在泉州一带造的,当时流传下来的一些造船术语和闽南语言里的也比较吻合,因此他对古船各构件的名称也比较了解。 另外,陈芳财当学徒时,一个造船的老师傅有一本流传了几代的造船手抄本,当时陈芳财深受其喜爱,得以学习这个手抄本。“小时记忆力好,看了几次后就记在脑子里,这次要造船时又回想起当年看书时的情景,很多古书上的词汇都对上了。” 但即使船造出来了,陈芳财的心里还是没把握。“我不敢打包票,认为这船就和600多年前的一模一样。”坦言相告吓退志愿者
“大平公主号”出发后,陈芳财对帆船的行程和动向都非常关注。他说,就在前几天,两个船员从美国坐飞机回来,还专门给他打了电话向他表示感谢。 陈芳财告诉记者,“太平公主号”从深沪下水到厦门试航时,曾在厦门招了20多个志愿者。后来,其中一个志愿者跟随刘宁生来他家里请教木船出海的注意事项时,他坦言相告,“以这种准备要横跨太平洋肯定很危险。” 结果,这个志愿者回去跟其他人说了以后,20几个人都纷纷告退了。 “我当时跟他们说,太平洋的浪大又急,这船体积太小,遇到风大的时候,船在海中行走舱盖容易进水;而且他们压舱也只沿用古代人使用的大石头,容易滑行造成不稳,同时拉帆很费力,如果没有专门训练配合的话,万一遇到风大浪大很难保证应变及时。”陈芳财说,在他提出这些意见后,“太平公主号”航行到香港时遇了个台风后,在船上加了个小型动力,这下才把安全系数给提高了一大截。大浪淹过我们的脖子
——专访探险亲历者王杨 “我不觉得我们这样做是在冒险,顶多也只能算是一种挑战吧。惊涛骇浪中,我们破浪前进,这趟有惊无险的行程令人难忘。”昨日上午,在福州二环北路的一座高级写字楼里,王杨对记者说这番话时,显得很悠然。出身航海人家
王杨是河北秦皇岛人,一家人和大海都很有缘分,他父亲当过20多年的海军,转业后从事海上搜救工作,直到现在还是当地一个搜救中心的领导。可能是由于父亲与大海的结缘,自小王杨就对大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往。无论是看到大海还是脑海里想到大海,都会令他热血沸腾。 2003年,王杨大学毕业后,到福建一家电视台当摄像师。2004年,他在厦门偶然认识了来自台湾的帆船爱好者,也就是后来和他一起横渡太平洋的刘宁生。自从跟刘宁生认识后,本就对航海很有兴趣的王杨,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不久后,他们几个人就开始筹划这次引人注目的行动。 为了航海,王杨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广泛调查研究,他们结识了各地的众多造船高手,才开始选择造船师傅。2006年,他们最终选定了晋江的陈师傅来建造。 2007年年底,“太平公主号”完工并开始试航。 2008年4月13日上午,“太平公主号”从厦门五缘湾扬帆起航。一天只喝一小杯开水
“出发的时候,我们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也只能带上大米、罐头、腊肉、淡水等食物,其他很多东西都没办法一一带足。”由于船上电源资源稀缺,他们不敢把冰箱搬到船上用,所以准备食品的时候,只带上了少许的蔬菜和水果。过了十来天,蔬菜只剩下一些洋葱和南瓜了。除了这些,大家只能靠腊肉及一些咸菜配饭。“到了后期,我们在太平洋上一想到平常吃的那些蔬菜和水果,就直流口水。” “除了蔬菜和水果,再后来我们的开水供应也出现紧张状况了。因为只带了五瓶液化气,大家担心液化气不够用,所以都不敢放开手脚用液化气烧开水。“我们大家一起做了规定,每个人一整天只允许喝一小杯开水。”不管你多渴,这个规矩都不能轻易破。 船上共有8个人,分成两班轮流值守开船把舵,每班4个人。轮到休息的时候,4个人全部挤到各自的船舱里睡觉。“睡觉的地方很小,每个铺位只够容纳一个人,转身都有点困难。一位船员开玩笑说,大家可真是同舟共济呀,因为一个人在舱里放一个屁,全船舱的人都闻得到。海上一周有四五天下雨
起航是从厦门开始算,不过帆船在香港驻留了两个月,到6月才从香港出发前往台湾,然后又经过日本的一些港口,最终向太平洋驶去。 王杨说,当“太平公主号”帆船一过了北纬38度,就明显感觉到天气变冷。“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不是很低,但风速大,吹在人的身上,热量流失很快,大家冻得直发抖。”王杨说,由于实在太冷,船上的那位香港人平时又很少经历过这样的气候,所以大风吹来只能一直往身上套衣服。 除了冷得受不了以外,下雨天更令人受不了。王杨说,整个航行过程,就没感觉到有几天是大晴天的,一周有四五天在下雨,其他几天也基本是阴天。下雨天除了心情特别压抑外,身子也很受罪。轮到值班时,船员基本上都得在室外作业,因为没有遮挡风雨的地方,大家一开始都试着用各种雨衣,但怎么也不见效果,每次都被淋得浑身湿透。后来,有人发现他们从泉州沿海渔村买来的一种橡胶雨衣很管用,这种雨衣是当地渔民专门用来在海上打鱼用的,再大的雨都很难透进去,不过穿起来很不习惯。“每次六个小时值班下来,都是里外全部湿透,外面的是雨水,而里面的却是闷出来的汗水。”大浪差点要了我们的命
在这次航程中,“太平公主号”遇到了无数惊涛骇浪。“其中有几次大浪差点要了我们的性命。”王杨说。 “我记得大概出海50天,那次正好轮到我掌舵。当时,我发现船尾右侧出现一个巨大的浪潮,这个浪潮很怪,并不是往甲板上冲,而是往船尾下方钻过去,钻到船尾的左侧后再卷上甲板。” 大浪重新从左侧卷起来的时候,还没等王杨晃过神,帆船就剧烈地摇动,并快速朝左侧倾斜。“一瞬间,左侧船舷内全部灌满了海水。”情况非常危险,几秒钟后,海水就迅速淹到了正在那儿作业的一位台湾女船员脖子上,女船员忍不住一声惊呼。 “好在大家平时配合默契,几乎在同一时刻,船上的8个人全部进入紧急状态,大家各就各位,迅速处理涌进来的海水。一会儿后,才好不容易控制住倾斜的帆船,回正帆船的位置。” 等大家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这次大浪把船上的水桶以及厨房里的油盐酱醋等好多生活用品都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