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变身”休闲产业 泉州老板“上山务农”
2008-12-01 14:4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还在几年前,泉州尚没有一家集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农庄,到今年,光泉州市乡村休闲发展协会的数据就显示,有十多位泉州老板已经或准备从事休闲农庄的开发和经营。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都标志着泉州传统农业开始转型,已不仅仅局限于过去靠单一的种植、养殖来致富创收。当这种转型出现在之时,在外,正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内,国家开始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国家财政还拟用4万亿元撬动内需。无疑,这可望打造出另一种创造财富的途径。“当人类社会经历了小康时代、福利时代之后,一个全新的时代——休闲时代必将降临;当休闲与劳动从对立走向统一,社会大众对时间、空间、金钱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权时,休闲时代的脚步声便近了”泉州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泉州市乡村休闲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德利如是说。在他看来,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些领域里,投资将不再有高额利润,投资前景难以预料。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休闲产业”开始进入一些泉州老板的视野。如何扭转困境企业家纷纷转变身份1998年,台商郑建良先生承包了丰泽区清源农场第二管区3000多亩的土地,用于引种芒果、杨桃等台湾优质果树品种。2006年,这处名为武陵农场的地方开始转型。未来,这里将是一处用于休闲的农场。而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泗洲水库旁的绿笛山庄,原来是泉州市一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个创建于1999年的福建省首批无公害水果种植基地,也在2005年“转身”。目前同样是朝建设一座休闲农业山庄方面迈进。目前,传统农业面临着大量重复种植、市场需求时冷时热、创收难以持续增长的局面。“过去,龙眼市场行情很好,一斤十几元;现在,龙眼价格已降了不少,而种植成本却不降反升。”在陈德利看来,目前传统农业想靠单一种植来实现创收已是难上加难。泉港绿笛山庄董事长赵曙举身边的例子说,附近种植枇杷的农民,六七百亩地一年也就收入20万元左右,赔本在所难免。“物价上涨时,有机肥料、工人工资都在涨,就是农产品价格不涨。迫于现状,我们只有转型!”赵曙感慨地说道。据了解,在南安一带一些国有林场经营主、果场经营主,也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立足农业,盘活现有资产,带来增收。而目前的一条可预见的出路就是转型:改变单一种植,发展休闲农业。从泡吧到休闲新生活方式带来商机休闲农业目前已在泉州开始起步,而其潜在的市场条件也逐渐成熟。“泉州地面有钱的老板很多,充裕、活跃的工商资本能为休闲农业的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在陈德利看来,泉州活跃的民营经济、为数众多的工商企业,也将成为发展休闲农庄潜在的消费客户团体。他所提到的这种潜在商机是指目前在企业中越来越流行的文化建设。现在,为了增强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泉州企业越来越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举办管理团队野外拓展训练、开展员工集体活动等方式,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那么,这个消费群体有大呢?来自工商部门登记的数据是:截至去年6月,泉州市各级工商部门登记的市场主体134210家,其中各类企业51595家。时下,泉州市民的周末、节假日休闲又存在极大的单调性,不是上ktv、泡酒吧,就是几个朋友一起下馆子撮一顿。眼下,很多市民已不满足这样的“休闲”,也想有所改变。陈德利认为,泉州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休闲生活方式已成必然。这表现在心理上有了新的需求,行动上又有了物质的支持。这个支持指的是泉州近几年日益改善的交通条件,据统计,至2007年末,泉州私人轿车已达12.13万辆。早年在外生活过很长时间的赵曙也表示,在北京、江浙一带城市,亲朋好友聚会时,第一选择往往就是打电话到郊区的休闲农庄订位置。在她看来,休闲农庄往往是地处山清水秀之地,不仅空气好而且宁静,人身处其间,身心都会得到放松,这才能真正达到聚会的目的。对此,专家也从理论上分析称,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社会就会进入休闲消费的急剧扩张期。而2006年的泉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已达到24847元,折成美元已达3000多元。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休闲农庄已临近其历史发展的关键门槛。有关人士认为,泉州老板们的这些自发行动,政府方面应该鼓励和加以引导。一方面,老板们承包山头建休闲农庄,个人目的当然是想寻找新的财富增长点,但从客观上又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并带动当地一些农户实现个人创收,是一件“双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