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将引领泉州殡改“二次革命”
2008-03-31 18:35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昨日下午1时许,在厦门鼓浪屿近海,随着轮船低沉的长鸣,141位逝者的骨灰伴着片片花瓣撒向大海。这是泉州首次举行全市范围内的海葬仪式。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海葬是海上最古老的仪式之一,与大操大办、盛殓厚葬的殡葬旧俗相比,庄严肃穆,祭奠方式文明简单。在全境实现火葬后,骨灰无墓化处理成为泉州殡葬改革“二次革命”的重点,而海葬将成为引领泉州殡葬改革“二次革命”的主要殡葬方式。
无墓化是殡葬改革重点
“从土葬到火葬是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海葬则是第二次革命。”晋江市民政部门有关人士说。
从1997年开始,我市大力推进火葬工作,殡葬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石狮、晋江、泉港、鲤城、丰泽、南安、惠安、洛江等沿海县(市、区)先后实现全境火葬。2003年以来,泉州市以山区推行火葬为突破口,不断扩大火化区域,2004年9月1日,泉州所辖的11个县(市、区)全部推行火葬,成为福建省率先实现全境火葬的地级市。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过5次海葬、1次江葬、6例树葬、1例草坪葬。多样化的骨灰处理方式具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程中的时代特征,代表了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
根据《泉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77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死亡率为5.7‰,以此计算,每年需要火化4万多人,新增的死亡人口占用公墓的面积惊人,特别是有些公墓的墓穴占地面积越来越大,使得公墓占用土地的现象突出。
“从长远来看,骨灰无墓化处理是趋势。”泉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殡葬改革负责人黄光远说,我市今后五年殡葬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骨灰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骨灰流失或“二重葬”,倡导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等不占地、少占地和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等葬法。
海葬和“网上公墓”成殡改亮点
根据宏福园殡仪馆统计,我市已有树葬6例、草葬1例、花葬为0。而海葬则由6年前的1例发展到现在的141例,成为殡葬改革的一个亮点,成为引领泉州殡葬改革“二次革命”的主要殡葬方式。
今年,我市再次启动海葬。报名仅两天,全市就有80份骨灰将参加海葬。报名结束,为先人报名参加骨灰撒大海祭奠活动,总数达到141例,其中晋江110例,泉州其他县(市、区)31例。其中最多的一户家庭的先人12份骨灰参加海葬活动。
而去年只有87份骨灰参加这一活动,今年数量增长达到62%%。这一数字在省内也是比较高的,省内一些同样进行海葬的城市只有一二十份骨灰。据民政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报名结束后,还有不少市民陆续来电咨询,群众热情之高出乎意料。
与此同时,“网上公墓”成为今年殡葬改革另一个亮点。改版一新的“网上公墓”正式开通当天,就已经有市民建立了30个“网上公墓”,106人次通过网络祭葬逝者,寄托哀思。
昨日,前往殡仪馆、公墓、骨灰堂扫墓的市民继续增多,宏福园扫墓总人数高达4万多人,比前一天增加一倍。
昨日上午,许多市民从各地赶来宏福园祭奠,8点至10点形成了扫墓的高峰期。在高峰期内,宏福园内外交通仍然畅通无阻,但祭奠场所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尽管宏福园明文规定,禁止燃放鞭炮且有专人督导,但放鞭炮行为仍屡禁不止,不少市民公然在祭奠场所燃放鞭炮。此外,市民祭奠时都喜欢在“金桶”“烧金”,园内专设的10多个“金炉”则无人问津。高峰期内,近百个“金桶”同时“烧金”,灰烬四处飞扬,烟雾弥漫。宏福园有关负责人再次呼吁,市民应树立环保意识,文明祭奠,提倡用鲜花代替“烧金”,不燃放鞭炮,共同营造一个庄严、优美的祭奠环境。
据悉,受阴雨天气影响,本周双休日扫墓的人数没有预料的多,扫墓的总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如宏福园扫墓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20%%。有关人士预测,今年4月4日清明节为全民法定假日,5日、6日又逢双休日,这三天将是扫墓最集中的时间,市民最好还是避开高峰期,错时扫墓,以免拥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