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泉州: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惑

泉州: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惑

2008-03-08 03:56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全国政协委员认为除京剧外,其他地方剧种也应该进校园——

教育部在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的举措成为近期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多位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时发言认为,戏曲进课堂应该本土化。

记者了解到,泉州的南音早在10多年前就已进入校园。目前泉州南音还在高校开设了专业,但“草根文化”要进校园仍有许多困难。

进课堂:10多万学子唱南音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热爱南音的老华侨、南音弦友就呼吁泉州南音进中小学课堂。1990年秋开始,我市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逐步开展了南音教学,入选的都是通俗平易的传统南音散曲,一共10首。当时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南音教材编委会。泉州市共有120多所学校的10多万学生习唱南音,并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至今已举办了18届。

有影响:琵琶大师惊叹不已

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从“南音进课堂”这个工程看到了发扬民族文化的希望。2005年元宵节,刘德海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师生90多人参加第四届泉州“海丝”文化节(闽台文化汇展)暨第八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未成年人殊途同归,“保护”工程最终落定在未成年人文化教育制度上。他认为泉州让泉州南音进课堂,甚至是高等学校的课堂,很好地解决了泉州南音的传承问题。

市文化局局长龚万全说,近年来,泉州通过在中小学专门开设南音课程、民间收徒授艺、政府支持专业南音乐团发展、在海外举办南音专场表演等方式,传承、发扬南音艺术。

遇难题:教师难寻学生难找

如同京剧进课堂一般,地方剧种进课堂同样面临重重困难。

一是南音不好学,不能短期速成。南音是一种历史相对久远的乐种,要让学生认可并学习它,具有一定的难度。南曲讲究咬字清晰,要让学生读准每个字,唱好每个字,也很难。

学习乐器困难更甚于学习演唱。琵琶、三弦、洞箫、二弦这四种乐器构成南音清唱的固定组合。学习演奏这些乐器,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毅力,而在考试压力下,很少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学。

师资匮乏,是目前泉州南音教育存在的基本情况。即便是重视南音教学的学校也都采用外聘教师的形式。不过,经费却成了学校不得不考虑的负担。“南音进课堂,愿望是好的,可是究竟如何真正进入,这还需要各方面好好探讨。”一位老师说。

新闻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指出,京剧进校园看起来是对传统戏曲的学习,其实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今后还是要加大力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京剧进校园刚开始可能因为师资配备不均匀,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应该坚持,因为这是体现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对于是否一定要进京剧,周和平认为地方剧种也可以进校园,比如广东中小学就可以学习粤剧,四川可以唱川剧。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认为,尽管教育部只是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但是否只选择京剧进课堂还值得商榷。京剧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比较流行,但全国有300多种地方戏,对这些有丰富地方剧种的地区,推广京剧就不合适。“戏曲进入课堂应该本土化。京剧普及面很广泛,水平也很高,但不能以此作为推广的理由,每个民族的文化应该是有特点的文化,文化保护应该因地制宜。”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