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泉州旧馆驿古街区保护升格(图)

泉州旧馆驿古街区保护升格(图)

2008-03-03 18:10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国家发改委拟安排235万元补助进行保护

2007年底,泉州市旧馆驿到井亭巷历史街区项目被列入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日前,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拟对该项目按总投资1567万元的15%%安排补助资金235万元。泉州市有关建设单位正抓紧做好可研批复、规划、土地、环评等项目前期工作。

市区旧馆驿何以能被列入这么高规格的保护规划?昨日,记者采访了熟悉这一条老街巷的泉州文史界人士龚书群先生等人,探询这条千年古巷旧馆驿的尘封故事。

老巷年龄逾千岁

旧馆驿巷,古老故事说不完。

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黄真真介绍,旧馆驿是泉州市具有历史价值、难能可贵、保存较完好的古街巷。

龚书群介绍说:虽然这条巷长仅200米左右,但是,历史积淀丰富。巷里有水陆寺、天室池、南外宗正司、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有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清嘉庆间进士杨滨海故居,还有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

他说,此巷历史逾千年,大部分史迹已湮灭。

过去西街还有旧馆驿桥

为何会叫旧馆驿巷呢?

龚先生说,旧馆驿,顾名思义,它是泉州古代一驿站。自唐代至清的一千多年间,泉州驿站三易其址。最后驿站废了,此处便演变成为地名和巷名。

据介绍,泉州东南面临大海,西北崇山峻岭。古代交通不发达,除了海上运输外,内地全靠肩挑背扛与中原地区沟通联系,山川之险,道路之遥,令人望而生畏。

古代,为了使京城、省府之间往来的军令、文牍能迅速传递,过往的官员可以歇驻,各地均设有驿站,驿站设有驿站长,站内专供官员、信使食宿。由于闽省山河险阻,驿不驰马,所以各站只设担夫、兜夫、抄单夫、走递夫、解徙夫等,专门负责驿递。那些远道而来的人员,可以在驿站休息,驿站再换人往下一站传递消息,好像现代运动场上的接力赛,一棒接过一棒传下去。

宋代,泉州大路驿站——晋安驿,设在现今中山北路驿内巷。

元代,晋安驿迁至宋南外宗正司故址(即今旧馆驿内)易名清源驿。明天启年间,知府沈翘楚更迁于城外。

昔日的驿站也就成了地名。

他说,西街原来还有一石板桥可以通往此巷,被称为旧馆驿桥。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从西街经此巷的壕沟日后被填平盖房,现在已是沟没桥毁。

这里的蒸笼曾远近闻名

旧馆驿,曾有一“侍郎第”。主人庄国桢是明代一位进士。

府第坐北朝南,大埕对面一墙之隔便是明宣德间泉郡巨富李俊育的后花园。

侍郎第是两座七进五开间结构,西座历经修缮,至今仍保存比较完整,为庄氏后裔所居。东座除了一进建筑现仍依稀可辨,其余仅剩残墙颓壁,上世纪50年代末,府第后半部全被征用,盖起公寓,庄氏后人来此居处。

东座一进在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然有人在修补和制造蒸笼。这些兴化人以此为据点,挑着材料和工具,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在府城穿街走巷,带着浓厚莆仙腔呼喝着“绑笼床”!

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

如今,旧馆驿里有一董杨大宗祠,记者看到,一方关于旧馆驿巷子的文物保护碑恰立于其门前。碑上,记载了巷子的前世今生。

杨茂盛先生介绍,董杨系出姬姓,一脉相承,董杨大宗祠历史上被毁,后重建,并成为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

据了解,宗祠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龚书群说,旧馆驿里有一书斋,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亦香吟馆”。

原来,清乾隆年间,陈禹文先祖由晋江徙居至此,在西街的旧馆驿内,买断了明代泉郡巨富李俊育的遗产,营建宅院,东侧筑有书斋,名字就叫“亦香吟馆”。

书斋门前凹处筑造约4平方米的假山充实,制作时,主人仅将地面填高,然后选取太湖小石拟景叠造,其主峰高耸,峰谷分明,小径迂回曲折,山隙种植兰筱之类绿化,山后植小灌木,山前小池一曲,水浅清冽,拱石当桥,整座假山布局紧凑合理,是泉州不可多得的微型山水假山。

亦香吟馆是当年陈禹文先生设馆授徒之处,清末泉州状元吴鲁曾就读于此。

这些,也仅仅是这条古巷的一部分历史而已,走在这条巷子里,可以细细品味它的古老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巷的房屋也破旧了,道路也不好走,如果能将它更好地保存下来,这将成为泉州难能可贵的一处文化遗存。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