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泉州要闻 » 泉州市区上百套旧厝至今难获“身份证”

泉州市区上百套旧厝至今难获“身份证”

2008-02-29 04:34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两百年前四个人,今成被告赢官司●追踪

旧厝保护面临尴尬,专家呼吁不要把遗憾留给子孙后代

因房屋产权证不能办理,一张乾隆年间、有着213年历史的典契,引发一场阴阳相隔的古今诉讼,生活在200年前的古人成了被告还赢了官司。昨日,各界热议早报这则题为《两百年前四个人今成被告赢官司》的报道,而泉州市房管局则透露:泉州市区至少有上百套类似的古厝,因为种种原因办不了产权证。

泉州是全国文化历史名城,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长河中流传下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古民居、古建筑,然而,一些研究价值颇高、烙下历史印迹的旧厝,正面临着尴尬的处境——产权不明晰,也就没办法办理产权证。

“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泉州市房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这些旧厝主要集中在市区旧城区,比如西街、新华路两边的一些旧房子,“应有上百套”之多。据介绍,办不了产权证的原因很多种,比如无法查清旧厝的原主人,旧厝的后裔子孙也不知下落,留下的典契无法证明真伪,真实性很难得到确认,等等,“这也就很难办理产权证,而且以后也很难办得到”。

办不了产权证,留下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泉州文史界专家杨清江认为,今天居住在这些旧厝的人们,因为无法成为房屋的真正主人,他们对旧厝的维护也就会有所保留,很多人担心花巨资去维护,到头来房屋却不是自己的,“岂不亏死了”;而历史悠久的旧厝是历史的记录,是现代人研究历史的标本和参考,它们得不到维护,就会给研究工作增加难度,一些旧厝里面的文物也可能因此遭受破坏。另外,这些旧厝产权不明确,假设哪天被征用了,在补偿等问题上就会出现民事纠纷。

“这些问题我们也不是没考虑过。”泉州市房管局相关人士说,他们很早以前就碰到这类问题,也曾就这些问题向相关部门反映,也跟法院沟通过,希望法院以法律文书的形式确认产权归属问题。杨清江也呼吁,虽然这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但有关部门应深入调查,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解决旧厝的产权问题,以便更好地保护古民居、古建筑,“不要把遗憾留给子孙后代”。

相关新闻

四位古人的后代今安在

律师建议,在法律诉讼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可尝试用行政手段解决问题

早报讯(记者黄墩良)就早报报道的这起今人告古人的民事诉讼事例,早报法律顾问团成员张传江律师分析认为,法院很难审理这类案件,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一是超过诉讼时效为20年的规定,二是很难确认200多年前的典契的真实性,三是很难找到柯冬使四人的后裔。综合这些原因,法院很难断定典契持有人是不是旧厝的房屋主人。

“在法律诉讼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行政手段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张传江建议,房产管理部门可以深入调查,查实旧厝50年来甚至100年来谁在使用,谁在管理和维护。然后采用公告的形式,在媒体上公告,请对旧厝产权有异议的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房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若无异议,房管部门可以及时为典契或契件所有人办理产权证。

“当然,这样做,房管部门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张律师说,“但并非不可行。”

生卒年月不详、性别不详、地址不详……法院的裁定书上,柯冬使、柯委使、柯顶使、柯光使等四人的基本情况留下一片空白。他们的后人今安在?

“按照一般的自然规律,以20年为一代,柯冬使的后人应有十来代了。”市民林先生分析,柯冬使等四人出具典契的时间是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迄今已214年,若没有什么意外,四人的后裔子孙应该不少。昨日,记者通过多个渠道查找,尚无法查到柯冬使等四人的后代。

法律工作者肖先生认为,典契虽然在承典人吴宜观后裔手中,但并不排除当时出典人柯冬使在约定的时间内赎回房屋,只是没将典契销毁的可能。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柯冬使等四人为何要将房屋典当出去呢?“种种疑问有待调查”。

法律界专家认为,案件的原告吴某池等人在找到柯冬使等人后裔时,可以再另行起诉。

柯冬使等四人是否有后裔,后裔在哪里?欢迎热心的市民致电早报热线22860110提供线索。

新闻回放

因无法办理200多年的旧厝产权证,市区吴某池等5人将生活在乾隆年间的柯冬使等4人告到鲤城区人民法院,要求法院确认200多年前吴某池等5人的祖先与柯冬使等4人之间的典当成立有效,但过了典期,应视为“绝卖”。但因柯冬使等四人已经去世,法院裁定驳回吴某池的起诉。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