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化:触摸之后才有认同
2008-02-20 18:29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有人说,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年。因为在这一年,七大传统节日中,除春节外,又有三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端午、中秋。所谓复兴之年,必然有新气象。新假日说明了政府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在众多的节日民俗活动中,一批批尘封在民间的文化遗产也得以“复活”,官方和民间对于这些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正在走上新道路。
新假日唤醒更多文化记忆
政府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举办一场晚会、组织几次活动上了。辅助以挖掘保护、媒体宣传,一大批湮没在民间的传统文化遗产,正逐渐浮出水面,它们又寻找到了生存空间。
这几年来,泉州市政府除了挖掘出南音、木偶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有力地保护和继承以外,还重修府文庙建筑群、扩建府文庙广场、整治府文庙环境、开展各种府文庙主题活动。这座千年古文庙成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每年元宵节闹花灯,这里都是最聚人气的场所;高甲戏、南音、木偶、打城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一道年俗文化大餐。仅仅一个元宵节:闹花灯,锡雕灯重新出现;闽南各种美食齐聚真武庙;各小区街道的歌曲比赛,衍生出元宵歌会……几乎在每次节日盛宴上,都会有令人兴奋的新面孔出现。
最令市民津津乐道的当属一年两次的“入学拜孔子送红蛋”仪式。2005年春节刚过,泉州府文庙恢复了中止百余年的“入学拜孔子送红蛋”古仪式,自此每年春、秋两季学生入学前,都举办这一古仪式,以倡导尊师重教之风。
此外,我们在很多官方举办的民俗活动中看到,更多的文化学专家、民俗学家和精通地方文化的当地人士,参与到节日活动的设计和导演中来,他们对节日的内容、行头道具、情节结构和上演效果进行安排和调控,保证了节日的文化含量和文化效应。
对此,民俗专家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现行的生活方式,重新认识民族传统的魅力。有学者预言,回归传统将被看作是一种时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追捧有民族特色的过节方式,更多隐藏在民间的传统文化遗产,也会在新假日里“复活”。
创造条件延续“文脉”
民俗专家说,对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放假就是进步。不过,如何让节日不只是假日,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依然费思量。节假日可以调整,但传统该如何激活、复兴?
中国民间并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而且从经济的可开发性来看,有着丰富精神内涵的传统节日也不比洋节差。按理,在缺乏西方文化传统的中国,洋节应是处于劣势的。而如今一些洋节大行其道,问题就出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上。借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延续传统文化的“文脉”。
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文脉”一断,年轻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所以,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把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对加强民众的认同感是很有必要的,但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仅仅提供了一种“天时”,节日文化的兴盛与否,关键在其形式和内涵是否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如果一边高喊着保护传统文化,一边却为了政绩需要,动不动就破坏文化资源,或难以加以利用,那即使有更多的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世界遗产,对提升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也是没有用的。
“原味文化”也需现代包装
提升人们对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只是延续传统文化走出的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已经失去了大多原有生存环境的节日文化有效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则显得更为关键。
世界各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传统消失和节日淡化的现实问题。在欧洲的传统复兴运动中特别受青睐的,其实并不是正统的宗教性节日,而是一些经过加工改造后的、带有地方乡土特色的传统节日,比如欧洲各国的狂欢节、德国的啤酒节等。
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必定是经过挑选、处理和加工的。我们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假设这样一个体系,让它们以文化遗留物和象征物的形式保留下来。
一方面是遗留物。因为这些被重新挖掘出来的传统节日原本的生存环境已经消失,它们应当被当作特殊的文化形式孤立地保存下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念品。另一方面,为这些古老的纪念品,设置能够生存在现代社会中的象征物。
与传统的土壤分离之后的传统节日文化,以文化象征物的形式存在于现代的生活空间。它们在当代人眼中代表着自身的文化传统,代表着美好遥远的过去,在外来游客的眼里则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是异文化的象征。我们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一方面是为了留住传统,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代代相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合理地利用传统,让传统服务于今天。
从近年来传统节日活动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原味文化”的包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多以地方性和乡土性为特色,由各地政府或民间组织出面来操办,可以避免搞形式主义和机械化,把节日办得有声有色,达到宣传地方文化和丰富当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再者是媒体的渲染。这样不仅能提高节日的公共性和公开性,加强节日的戏剧效果,而且还能起到引导过节方式的作用。在民主化的国家制度下,官方对于民间文化的干预总是有限的,对于节日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媒体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报道来实行。
节日文化活动从来都不是一种自发的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文化行为。一个节日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就不太可能大范围地流传和兴盛起来。近年来政府对传统节日的影响越来越深,干预的方法也有了多种形式。除了舆论和道德的支持之外,把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可以说是最为适中的一种。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人们过节庆祝提供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又把节日的具体实施放手给民间,从而避免了过多干预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