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工会五年建成“四型”工会
2007-11-26 21:0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在市总工会的荣誉室里,摆满了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奖、“为了公共利益”创新奖、全国工会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30多项(次)全国性荣誉的奖杯、奖状。这只是近5年来,泉州市总工会勇于创新,建设“有为、法制、活力、温馨”工会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创新:从“小三级”到“四型”工会
作为福建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居全市经济主导地位,外来劳务大军超过150万人。如何维护这支特殊队伍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让他们享有城市市民应有的待遇,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会组织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针对外来工主要工作生活在乡村中小企业的特点,我市在实践中首创建立起乡镇(街道)工会-村(社区)工会-新经济组织工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又从2002年开始,唱响“有工会-像工会-是工会”三步曲;2004年,又提出建设“有为、法制、活力、温馨”四型工会的任务。目前,“小三级工会”不仅写进全国总工会许多文件,而且成为外来工的“保护伞”和可依赖的家。
有为工会:职工发明捧回数百奖杯
“小发明有大智慧,小产品有大市场,小创造有大理想。”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上,泉州组团带去的33个项目引人注目,国家领导人亲临关心并与发明者交谈合影。
经济发展关键在人才,企业发展关键在职工素质。近年来,我市各级工会通过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开展三“百”五“十”计划和“六个大面积”行动,组织开展企业职工劳动技能大赛、技术攻关和女职工运动竞赛等,积极开展以“五个应知五个应会”为主要内容的机关干部职工岗位练兵等活动。职工素质提升明显,职工发明创造硕果累累。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市参加岗位练兵和经济技术创新的职工达300多万人次,70%的职工技能晋升一级以上。近300项职工成果参加“6·18”成果交易会,180多项获金、银、铜奖,参评总量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设区市首位。目前,我市职工科技成果有34项获国际奖、129项获国家奖、169项获省级奖。
法制工会:维权新模式铸就最高奖
2006年1月14日,泉州外来工维权新模式荣获第三届(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高奖中的优胜奖,我市各级工会建设法制型工会结下硕果。“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课题总负责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评价称,泉州市总工会首创的外来工维权新模式很好,泉州用制度保证和强化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外来工切身权益和平等地位并已取得明显效果,为全国各地在这方面提供了榜样和先进经验,值得推广。
谈起创新维权机制,泉州首创了职工维权联席会议、区域性集体合同、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并建立职工维权律师顾问团。各级工会通过培训3000多名劳动合同指导员、监督员和劳动关系调解员,指导帮助118万名外来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会代表职工与27586家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总量占全国百分之一强。全市6030家用人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6258家企业实行了厂务公开,今年,泉州再次荣获“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市”称号。
活力工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这真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啊!”小魏来自江西,10岁的儿子随他在泉州读外来工子弟学校。他说,每到暑假,他们都为孩子无人看管发愁。今年,儿子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外来工子女夏令营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而且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出事了。
为打造“工人阶级新军”,强化“泉州人”的理念,近年来,我市把农民工作为工会的主要工作对象,开展了评选外来工全国劳模、评选“十佳外来工”和“十佳外来工创业精英”、外来工免费游泉州、包飞机包专列包专车送农民工回家过年、外来工广场文化节、外来工子女夏令营等系列活动,推进“活力工会”建设。
据统计,全市105万名外来工加入我市各级工会组织,近20万名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市民一样享受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待遇;129名外来工成为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旁听、列席会议;121人荣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65万人享受春节免费游泉州待遇;近80万人在连续三年百万真情关怀活动中得到通信话费和工伤保险赠送等。
如今,“外来工”这一概念在泉州只是一个习惯的代名词,他们已完全融入泉州,成为新一代泉州人。
温馨工会:成为职工温暖的“家”
今年1月初,广西籍外来工马小星因患双肾多发性囊肿无钱医治,丈夫离她而去。走投无路之下,马小星欲卖子求医。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得知后,帮扶8000元。在踏上返乡客车时,马小星情不自禁地三次跪谢在工会工作人员面前,良久泣不成声。
2002年10月,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正式成立,不断创新机制,突出农民工维权,积极实施快捷帮扶,开创了职工帮扶维权新模式。市政府和市总工会每年分别拨给50万元和10万元作为中心的帮扶资金。目前,全市已建各级帮扶中心(站、点)101个,累计为1.5万名职工提供了来信来访和法律援助服务,为46347名困难职工提供1913万多元的经济救助。连续8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累计筹资1200多万元,为5532万名困难职工子女提供就学资助。30多万名职工参加医疗互助活动,受益者近千人。
“有困难找工会!”目前在泉州,这个口号早已家喻户晓,成了百万职工特别是广大外来员工的“护身符”。工会真正成了职工可以依赖的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