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生态健康和谐 茶业情牵两岸
2007-11-18 08:42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人物:茶界泰斗张天福
茶业未来何去何从
“建高标准生态茶园”
如果你说自己会喝茶,那么你就不可能不知道张天福的名字。作为中国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惟一的健在者,张天福在茶业界的声望绝对不亚于比尔·盖茨在it行业的地位。昨天茶博会开幕,年届九旬的张老也来到了现场。
眼前的张天福面容清癯,笑容和蔼,精神矍铄,看不出已有90多岁高龄。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张老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今后茶产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建立高标准生态茶园,奠定机耕茶园、机采茶叶的基础。
张老认为茶园建设不应满足“不受污染”这一单一措施上,而应有更高标准。在他心目中,高标准生态茶园还应能保持水、土、肥不流失,借以保持供茶树可持续高产、稳产、优质的土壤条件,奠定机耕茶园,机采茶叶的基础。
张老说,党中央最近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内涵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茶业发展,不仅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也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他表示,目前茶园水、土、肥流失情况普遍,问题在于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旧茶园所造成的浪费。
张老指出,高标准生态茶园的建设可推行“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而按该办法进行茶园建设,应做好“高等梯层”、“缓路横沟”、“条植绿化”等7个环节工作。
面对目前市场上茶叶标准的缺失,张老呼吁推行茶叶制作标准化。他表示,目前国内乌龙茶每一个批次产出的茶叶质量都有差异,导致这种差异除天气的根本原因外,就是传统的手工制作或半机械化生产躲不开“看天做茶”的传统缺陷。另外,众多产量小的乌龙茶生产厂和茶农没有条件拥有大型设备和技术控制标准,也是造成茶叶质量差异的因素。
张老举例说:“英国‘立顿’红茶为了达到‘质量永远不变’的目标,在原料主产地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建立‘种植园’,在本国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加工,各环节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由此创造了世界名牌茶。”
张老认为,标准的建立需要行业龙头企业的出现,以推动行业发展,因为大的企业在生产方面具有严谨的科学标准。
人物:台湾省中埔乡农会总干事方清居
“茶博会结束后我马上来投资”
“等茶博会结束,我就会组织农会的同仁一起到泉州投资,投资地点应该在泉州市区附近或者安溪县。”昨日,面对如潮的参观者,台湾嘉义县中埔乡农会总干事方清居这样表示。
方清居并非一时心血热潮,才说出来泉投资的话。这位10年前就来过祖国大陆、并且平均一年要来大陆6次的生意人很明白:投资祖国大陆意味着商机无限。他告诉记者,祖国大陆地大物博,市场广阔,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尤其是茶叶市场更是商机无限。他屈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现在台湾地区每人每年喝茶量是2斤,而祖国大陆十几年前才是0.2斤,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差不多达到半斤左右。他估计祖国大陆每年茶叶市场的增长幅度,约和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差不多,未来几年将赶上甚至超过台湾的茶叶消费水平。
“这几年,祖国大陆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快,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对茶商来说就是一大批潜在的客户群,最为难得的是福建人也喜好喝乌龙茶。”方清居说,“泉州经济发达,商机无限,此时进军泉州市场,也能从侧面提高人文生活环境。”
事实上,方清居不仅会想还敢做。早在茶博会开始之前,他就已经和生意伙伴提前来福建进行考察,最终打算在泉州投资,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和加工。更早之前,他甚至参与在厦门建立一个试销点,销售台湾农产品。“尽管不是卖茶叶,但是农产品在厦门销售的成功例子还是让我很有信心。”
尽管投资地点最终选址泉州市区附近或者安溪县,尚未确定,但是方清居已自信满满。除了上述几个原因外,他认为,两岸茶产业的相似性有助台湾茶商在泉投资取得成功,“台湾地区及泉州都擅长种植乌龙茶,而在技术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台湾茶农可以向泉州同行学习如何把茶叶韵味做得更加悠长,反之也可以把台湾茶产业的长处与泉州同行交流。”
台湾的茶叶最早从福建引进,如今通过茶博会,等于是个“回流”,台湾和大陆的茶产业各有千秋,通过交流产生互补,这样既能传承两岸的茶文化,还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
人物:台湾省阿里山旭展茶厂负责人林三丕
“在泉州投资天时、地利、人和”
作为此次来泉州参加“茶博会”的参展商和项目签约对象之一的台湾省阿里山旭展茶厂,早在三年前已暗自相中了安溪大坪乡作为投资地点。
该公司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林三丕说,福建举办“茶博会”,通过这样的平台,两岸的农业合作交流,特别是以茶文化、茶产业的交流来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非常好的。
来泉投资,是很慎重的事情。林三丕和其他合伙人已做了很多考察,早在十年前,他们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来大陆考察,特别是到安溪来。三年前,公司在安溪县大坪乡就相中了一块宝地。“泉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地理条件相似,无形中有利我们的投资。与我们在台湾的茶园相似,我们在安溪承包的茶山也有两处瀑布,这样的环境将会有利于我们茶树的种植———瀑布产生的水汽能滋润茶树,生产出来的茶叶才圆润好喝。
除了发展传统的茶叶加工种植外,林三丕也同时计划将台湾茶产业一些成功的经验搬到泉州来:“将来我们还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发展茶乡旅游,制作茶点、茶餐和养身餐,甚至举办一些旅游项目,让游客可以自己动手采茶或者制茶,从而达到以旅游来带动茶产业的发展目的。”
为什么选择来闽发展?林三丕说了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首先从市场上看,乌龙茶的发展进入兴盛的阶段,此时,大陆的经济也蓬勃发展。此乃“天时”。“地利”则体现在安溪是铁观音茶叶的发源地,这里的茶叶品种多,但是这里的制茶技术还有待改进。而台湾的制茶技术是高于大陆的。此时选择安溪作为寻求发展空间的地点是正确的。这样,他们通过把台湾的制茶技术带进来,改进当地的制茶技术,尝试创新茶叶的新口味。以前都是在台湾制作茶叶,到大陆卖,如今,就是要在大陆制作,在当地销售。
提到“人和”时,林三丕告诉记者,当天下午他们会与安溪县大坪乡进行项目签约。“泉州人民欢迎我们,我们也很乐意来泉州投资。”
人物: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
两岸茶业可携手闯市场
“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的大格局,闽台茶产业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国际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在接受专访时认为,两岸茶产业可以茶博会召开为契机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王庆表示,台湾地区茶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诸多优点,如在适应国际饮用习惯、产品外包装、制作工艺、国际营销和茶叶品质的规定方面有独特之处,但目前台湾茶产业发展受劳动力资源、工资成本、制茶种类和茶叶贸易等方面的因素制约,茶产业急需由岛内向岛外转移。
王庆认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在承接台湾茶产业转移方面有多方面优势。首先,诸多台湾同胞祖籍都在福建。其次,茶产业的相似性也决定了闽台茶业合作具有广阔空间。据记载,台湾茶品种及技术主要源自福建。清嘉庆年间,柯朝氏从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种,种植于节鱼坑(今台北县瑞芳地区),相传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1855年,林凤池从福建引入青心乌龙种茶苗,种植于冻顶山,相传为冻顶乌龙茶之起源。对台湾包种茶贡献较大的先辈是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时,1885年,他们从安溪赴台湾,在七星郡内湖庄大内樟栳寮(今台湾南港旧庄山坡地)开创茶园,从事包种茶制造研究,并将技术传授给当地人。
“在制茶工艺、市场销售方面台湾相对较先进。但福建拥有广阔的山地和资源,丰富的茶叶品种,加强闽台茶产业合作优势互补,就可以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条,对双方的茶产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