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从“制造”迈向“创造”
2007-04-07 15:39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年初岁首,鲤城区重点产业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三藕通信生产的第一部gtc手机成功下线,填补了我市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空白;江南高新技术园成功引进led制造企业;泉州嘉信茂广场(沃尔玛)全面完工并开业;江南商贸物流中心拆迁工作即将全部完成;泉州海峡电子汽配城一期321.8亩土地征收补偿工作全面展开;埃立特、海天国际等项目顺利奠基落户。
去年以来,鲤城区创新招商选资理念,以“亩产”为标尺,以“单耗”比长短,着重引进符合该区产业规划导向的项目,成功引进埃立特、三藕、泉灿、鼎立和诺普液晶数码等高科技企业。在鲤城,拥有高科技的龙头企业已越来越多,春天的鲤城正谱写着新一轮发展的篇章。
新举措推动自主创新
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布不久,鲤城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区”目标,并出台了《鼓励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旗帜鲜明地为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个人大开创业“绿灯”,为他们的创新成果提供政策上与资金上的双重保障。
鲤城区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发展,近年来连续出台了《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决定》以及《重大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不断健全和完善了自主创新的领导体系和运作机制,为鲤城新一轮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去年,鲤城区还组织举办了“创新、创业、创造”系列论坛,先后邀请国资委监事会主席段瑞春、香港中文大学首席讲座教授郎咸平分别作“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民营企业治理与资本运作”专题讲座,开展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等各个层面的“三创”大讨论,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参与创新、服务创新、保障创新的浓厚氛围。
核心要素加快产业聚集
人才、资本、技术等是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如何加快要素的聚集融合,进而推动创新和创业?鲤城区领导深有体会地指出:“抓好自主创新,要在营造最佳的创新环境上多下功夫,使各种创新要素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鲤城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优化人才环境,强化人才支撑。鲤城区去年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规定》,对优秀拔尖人才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和政策优惠。同时,该区进一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合作研究、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来鲤城创业,有效吸纳人才集聚,促使区域外的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竞相涌入,为全区创新发展集聚能量。
抓好资本市场,强化融资保障。鲤城区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集资作补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到2006年,鲤城区级科技三项费用累计达1860万元。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为2.26亿元,占全区科技投入的90%以上。
搭好技术交流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近年来,鲤城区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会。如组织区内通信类企业参加与中科院院士面对面的“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座谈会”,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泉州市硅材料与太阳能利用座谈会”、“6·18福建科技项目成果交易会”、“中国(海峡)信息科技博览会”等活动。通过开展项目技术交流和对接等形式,鲤城区政府及区属多家企业分别与中国电信四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华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项目开发协议和合作意向,有效地加强了产学研合作,扩大了对外交流,促进了开放式发展。据了解,鲤城区“十五”期间共实施各级科技项目319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18项、市级55项。
大步迈向“鲤城创造”
作为鲤城高新技术企业最主要的创业载体,江南高新电子园区2006年入驻企业已达301家,实现产值66亿元,创税2.8亿元。目前,鲤城区正努力把全区开展的“创新、创业、创造”论坛的研讨成果,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构建“一个中心、三大产业、五大基地、七个平台”,推动全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个中心”,即把园区建设成为集研发、孵化、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制造业中心。
“三大产业”,即发挥差异性优势,突出特色,以科技进步为提升动力,发展电子信息业、机械汽配业、纺织鞋服业等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微波通信、太阳能光伏电子、汽车工程机械配件、纺织新材料等项目,培育、引进、集聚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基地型、龙头型企业,形成产业链,集聚产业群。
“五大基地”,即加快建设完善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射频微系统芯片制造基地、电子通信手机和led系列生产制造基地、国际运动服装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
“七大平台”,即分别与中国电信四所、南昌大学、东华大学和华侨大学等合作建设无线通信系统技术开发、汽车零部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纺织新材料技术开发、信息产业部无线通信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泉州工作站、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等七个创新服务平台。
在“创新、创业、创造”精神的引领下,“鲤城制造”正逐渐向“鲤城创造”迈进。
□通讯员陶华明连建平本报记者黄连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