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剑铸辉煌 开发区建区十周年回眸
2006-12-11 02:39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编者按 十年前,这里是一座荒坡野岭。十年后的今天,这里道路四通八达,厂房楼宇鳞次栉比,成为创新型企业的沃土、科技型企业的摇篮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年来,开发区人按照把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开发区、新的体制管理示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两区一点”发展定位,把开发区锻造成了一把助力泉州在改革与发展中披荆斩棘、奋力前行的利剑。
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十周年之际,我们推出这组报道,记录开发区取得的辉煌,以及铸造辉煌中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企业能做出颠覆传统概念的鞋子和衣服。特步公司运用中科院的纳米技术生产的纳米鞋面,不但能防火,还能防水;宏远纺织公司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生产的衣服新面料,是用竹纤维和大豆蛋白做成的。
十年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政府为龙头,引领企业推进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道路。
搭建民企“二次创业”平台
泉州民营经济靠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早早起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天下有其九”的地位。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洗脚上岸”的泉州民营企业主和以民生产业为主的泉州民营企业生产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缺点渐渐暴露出来,已进入亟待全面提升与转型的阶段。曾有专家发出这样的“盛世危言”:“泉州民营企业如果不重视自主创新,70%的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危险!”
事实上,泉州市委、市政府也意识到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民营企业的必要性,意识到应该成立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为民营企业搭建一个“二次创业”的平台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成为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体制创新的示范基地。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996年12月,开发区正式投建。
人才成为第一资源
开发区投建后,党工委、管委会深刻认识到:没有高科技研发的支撑,开发区就难以挺直身子,而现代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在这种认识下,开发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科技三项费用投入比重均达到财政总支出的2%以上。市、区两级三年内将集中投入科技经费1000多万元,带动企业投入5000多万元。对企业引进的每位博士后人才每年给予5万元的生活津贴,并提供一套120平方米的公寓;对获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每家企业给予5万元的奖励。
开发区建起了全省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主动深入14家高等院校,使院校所的“库存”科研项目走进开发区。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等2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项目研发合作关系。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开发区也始终以“高科技”为要诀,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质项目,创造以科技为先导的科技环境。
高科技崛起泉州“硅谷”
十年过去了。如今,人们欣喜地看到,始终不松口的“高科技”要诀,让开发区越来越成为泉州的“硅谷”:区内高科技园区的路网、管线、绿化配套日臻完善,数码智能化系统投入使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被确认为国家级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获准升格为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储备科技项目50余项。
在这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轻纺化纤、体育用品、工艺礼品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因为有着高科技提供的充足养料,犹如六朵怒放的奇葩,让开发区吸引着越来越多惊奇的目光。在这里,科技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持续跃升,从最初的5%飙升到目前全省领先的31.6%。
新兴的“空降产业”也因为科技沃土,纷纷选择在这里生根发芽——投资10亿元的汽车制造基地已开始启动,将成为中国泉州特种汽车制造基地。
十年磨砺使得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渐长成泉州的“硅谷”,也成了经济学者眼睛为之一亮的撬动泉州经济的“发动机”。“我们将继续拓展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催生助长与人才磁场的功能和作用,加快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远东充满了信心。
[2006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