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旅游 » 旅游资讯 » 中山路:每走一步都有一段历史

中山路:每走一步都有一段历史

2010-05-06 17:15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中山路:每走一步都有一段历史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泉州中山路从全国申报的200余条街道脱颖而出,入围15强,目前正进入冲刺阶段。这次评选,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条老街上。

泉州中山路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1924年,南北大街贯通。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1960年10月,董必武先生为泉州写下“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的诗句。

中山路长约2.4公里,从建造以来一直是泉州重要的经济文化街。“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2001年,“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中西合璧 历史古迹星罗棋布 威远楼、钟楼、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大上海理发店、花桥慈济宫、府文庙、泮宫、祖闾苏民居、市舶司、水门关、大隘门、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李贽故居等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

提起中山路,不能不提钟楼。它建于1934年,位于中山中路与中山北路及东街、西街的十字路口,是中山路的象征性建筑之一,西洋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分三层,底立四根方柱,造型典雅。

红砖和条石折射着泉州独有的建筑文化。中山中路上,红砖、条石、绿树相互辉映,历经多年风雨的中西式雕刻静立街旁。老泉州说,这些雕刻的样式是他们的祖辈从海外带回来的,中山路是老华侨国外生活与家乡之情交融的理想场所。老华侨喜欢在钟楼一带走走,品尝一下家乡的海蛎煎、面线糊和花生汤。

古今交融 老商号与流行店比邻

世代相传的老字号商铺与流行鞋服专卖店比邻,也许只有在泉州中山路才能有这样一番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奇妙景观。

在“林万昌箱铺”的商号前,记者遇到林万昌的孙子林仲德。60岁的林仲德说,祖上是明朝大官林孕昌,给商铺招牌题词的林骚是泉州最后一名进士。

千年雅乐南音被誉为音乐“活化石”,只有泉州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音乐。中山路的乐器店里,摆放着的琵琶、南箫、二胡正是演奏这古乐不可缺少的乐器。即便听着附近商店里传出的流行音乐,在您经过古老的乐器店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浓郁的安静和古朴。

沿街骑楼 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 “南方雨水多,泉州的中山路从南洋引进一种叫“骑楼”的建筑,逛街的人在下雨时不必担心被雨淋,可以在房檐的庇护下放心地逛完整条中山路。”泉州学研究所林少川所长说。

每到快过年时,中山路就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年货随处可见,这是其他城市的中山路无法比拟的。“全国叫中山路的街道很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已逐渐减少了。”林少川说,一些城市的中山路已经没有了建筑初期的本来面貌。而泉州的中山路在1998年修复过一次,“刷牙式”的整修既完整地保护了中山路的本来面貌,也为中山路赋予了时代的气息。

蜿蜒小巷 将古味向四方延伸 行走在中山路,不时能见到蜿蜒小巷,有的小巷很窄,只能容纳一人进出。小巷尽头的建筑像极了北京的四合院,所不同的是这只是个开始,在“四合院”里总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到更里面的“四合院”,仿佛迷宫。

其中的一条小巷将记者带进了一座大古厝。同行的考古人员刘志成告诉记者,古厝是明朝一官员所建,建筑还保持着原有的模样。古厝古老的墙壁用红砖和石头砌成,石头形状各异,夹杂在红砖中错落有致,有种不对称的美感。“这叫“出砖入石”,是闽南特有的建筑。”刘志成说,明朝万历年间,泉州经历过一场大地震,建筑物大多倒塌。劫后余生的百姓废物利用,用残缺的石头和碎砖砌成墙体,“这就是‘出砖入石’奇特建筑的来历”。 

走在中山路上,凉风拂过脸庞,重温着古老的故事。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