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刺桐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导航 | 新手上路 | 反馈建议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旅游 » 旅游资讯 » 清源山上“猜拳石”见证泉州酒文化

清源山上“猜拳石”见证泉州酒文化

2010-01-25 20:30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拳头、烧酒、曲”,即南少林武术、烧酒和南音,是古代泉州人的三大娱乐方式。

泉州曾有一条“烧酒巷”,清源山上至今还留存400多年前古人喝酒的“猜拳石”,中山公园曾出土宋代酒库“造碾”石刻,历代古墓曾出土各式各样的酒器,泉州与“酒”有关的故事还真不少!

尾牙快到了,酒虽不宜多饮,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助兴物。透过杯盏之间,让我们来看看泉州酒文化的上千年历史。

古人清源山上喝烧酒猜拳

日前泉州市区一位民俗绘画爱好者张和平先生报料,清源山上有一块石头,上有“烧酒诗”,描述古时泉州人在山上喝烧酒、猜拳的情景,这块石头因此被称为“猜拳石”,张和平还提供了一幅铅笔素描。

在张和平的画中,是泉州人所熟悉的清源山景致:前有“泉窟”,后有“观瀑”石刻。张和平指着“泉窟”说,猜拳石就在它后面一块相对较小的石头上,他是多年前去那儿无意中看到,并画进纸中的,现在应该还保留着。

记者到达“泉窟”、“观瀑”处,但见这里早无飞瀑,水流干涸。攀石而过,来到泉窟巨石边,在其背面好一阵寻找,最终在相邻处的同一面发现了要找的石刻,字迹清晰,曾有人来描红。

“持酒移■别一欢,猜拳石上杂流喧。

午风吹到汗躯爽,却恨暮鸦催客还。”

落款是“晋水张启元题”。

遥想当年,这里飞瀑送清凉,流水声声,是有“猜拳石上杂流喧”句。夏日,前来山中避暑的古人于这一带喝烧酒、猜拳,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以至于“却恨暮鸦催客还。”

记者曾问过清源山上多位工作人员,皆未曾闻说山中有“猜拳石”。不过在许添源先生主编的《清源山志》中,记者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这一首“烧酒诗”刻于“泉窟观瀑”的一方岩石上,西南向,楷书。幅60cm×50cm,字径6.5cm,题款字径5cm。张启元,字应贞,浙江龙泉人。明嘉靖举人,任福建分巡漳南道,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迁福建佥事。

由此推算,猜拳石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泉州发现宋代造酒工具

多年前,张和平曾发现过泉州重要的文物——泉州宋代酒库“造碾”石刻,如今珍藏于泉州博物馆中。记者来到博物馆,但见其上有“酒库绍兴二十年七月 造碾一样二只公用”字样。

以前,对于这类石碾槽,人们只能猜测它的用途,自从这一方宋代酒库石碾的首次被发现,解开了长期困扰于人们心头的谜。刻字石碾呈长方斗状,凹碾部分似长梭形的尖底船。刻字石碾正面两旁均有平凹浅槽,其作用是安装两块木板,支撑碾轮,以作来回推动。

张和平回忆说,类似酒库此种规格的造酒碾槽,以前在泉州旧城区的街巷及农村,那是随处可见的,但都没有字。

张和平认为,这样的石碾古时候相当普遍地存在,而大多数没有刻字。他推断说,有刻字的应为官办的酒库,没刻字的大多为民间的酿酒作坊。

张和平曾向在酒厂工作多年的老同学讨教造酒工序,据说老师傅以前酿酒用的器具就是石碾槽。石碾主要用于破碎造酒用的粮食、香料等。而经过石碾研磨的配方,能充分利用,减少浪费。

至今药店还可见到一种小型的碾槽,人坐于凳子上,双脚踩动碾轮,古今对比,用途大同小异。

70年前中山路酒家曾摆酒擂台

泉州文史界龚书群先生介绍,泉州卖酒的店铺在近代已改变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传统。他回忆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听闻中山路附近住户描述过:20世纪40年代末,酒家开始在中山路开设店面。为了推销自家的产品,商家想方设法来招揽顾客,其中有趣的就是搭酒擂台。

酒擂台搭在店门口,上面坐着擂台主,还有两个副手,他们既是划拳高手,又是酒中豪杰。台上放着几瓮酒,每瓮20斤。观众闻声都来看看擂台是怎么打的。

开始时,主持人宣布打擂台规则:什么人都可以上台来挑战,但是上台后要先喝三碗酒(大约一斤),然后与台上副手开始划拳,如果连战皆捷(泉州人称“打通关”)后,就可以把整瓮酒抬走。

台下观众不缺堪称“海量”的酒徒,无奈划拳不精,有些人“拳技”虽属高手,但不胜酒量,因此望而却步。

在主持人及台下观众的鼓动下,强中自有强中手,有的人也不示弱,大胆上台来“决一死战”。

泉州划拳有各种喊法,反正有数字就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划“三国拳”。即: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战吕布,四请徐庶,五马破曹,六出岐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进中原,舌(十)战群儒。

擂台主最终还是会被各路英雄好汉打倒。几瓮沉甸甸的酒也被抬走了。擂台赛宣告结束,人群慢慢散开,商家虽亏了几瓮酒,但起到了宣传作用,提高自家的知名度,也乐此不疲。

泉州市区曾有“烧酒巷”

泉州曾有一条与酒相关的巷子,名曰“烧酒巷”,听老人回忆,该巷位于今市区轧榜巷北面,原是泉州民间的一处酿酒作坊所在,酿造泉州地道的好酒。这一说法得到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陈鹏鹏主任的认可,陈鹏鹏说,泉州市区庄府巷边上,以前确实有过一条烧酒巷。

据悉,除了“烧酒巷”,泉州还有不少地名与酒有关。

如安溪县就有4个地名与酒有关,分别是龙门镇的“烧酒湾”和“酒运”,虎邱镇的“酒瓮山”,蓬莱镇的“酒瓮格”;永春县有2个地名与酒有关,分别是吾峰镇的“酒池”,凤髻山附近的“酒瓮岐”;此外,德化县的赤水乡,有个叫“酒坂”的村子,南安向阳镇则有座山叫“五酒瓮”。

清道光年间的《晋江县志》记载:“晋人常饮,惟醇酒,即宋之醇酬及今老酝。其用酒糟蒸造者,为烧酒;用白曲蒸造者,为甜酒;取白甜酒和烧酒煮成者,为蜜林檎,然皆少。今用番薯造酒,糯米浸甜自佳。”


About QZCT - 网址导航 - 生活服务 - 同城分类 - 开心购物 - 天天特价 - 信息资讯 - 刺桐社区 - 网站地图
QZCT.CN版权所有©201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闽ICP备110116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