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的内沟河
2008-05-16 22:00 来源: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泉州城内的内沟河,是市民十分熟悉的一道景观。而内沟河是什么时候建成的,起初为什么叫八卦沟,它的规模布局如何,又是如何排水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就不是尽人皆知的了。当下内沟河新一轮的整治正在进行,而它的历史也成了一个话题。
至唐代以来,泉州城有护城河、外濠七条,城内河支沟(今称“八卦沟”)五条,构成密如蛛网的排水、交通系统。古城内外,大小桥梁不下百座。清代道光年间的《晋江县志》记载:“子城有内沟外濠,罗城又有内沟外濠,重重环绕。一以限戎马,一以利转运,一以通宣泄,深沟高垒,巩固吾圉。”
由此可见,泉州城的内沟河自古以来就对这座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卦沟的建造年代】
八卦沟建于何时,历史上缺乏明文记载,但是依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可略知大概。据《泉州府志》对于城中排水沟的分类,一类叫“子城内沟”,一类叫“子城外沟”。子城是唐朝的泉州城,子城内沟必定是与建子城同时开筑的,因为城区的排水必须疏导往城外,这是建城工程的首要问题之一。古城“城池”连称,就包括城中的水沟和城外沿的护城濠。因此,由专家推断说,八卦沟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建的子城。唐代的子城“外壕广深丈余”,内有支沟五条,“子城内沟即八卦沟也”。后来拓建罗城,外壕比子城大,内壕也有增加,“三面通流,萦回如带”,因而八卦沟也随之扩大。
【八卦沟果真“如八卦”?】
如今,我们在城区内可以看见的八卦沟“明沟”,并非完整的八卦沟水系,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暗沟”是在历年的城市改造、民居翻建等事件中被“改头换面”的。历史上记载最初的八卦沟“深阔可通舟楫”,而且沟道“萦回曲直,景色秀丽,殊增郡城之胜”。
为什么叫八卦沟,一种说法是,此沟是就子城和罗城之内的濠沟串通而成的,形似八卦。另一种说法是,“古时以八卦瓶埋置于先天方位”,而非凿沟如八卦象也。
早在许多年前,泉州史学界专家陈垂成就对八卦沟的历史进行过研究,得出了比较系统的结论。“八卦沟”之名,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云:“子城之内,又有支沟五,旧名‘八卦沟’,相沿以为凿沟如八卦之象。弘治中,御史张敏有开沟之役,于惠民局东掘得大瓷瓶,上铸‘巽’字,地在西南,始知旧以八卦之瓶置于先天卦地,非凿沟如八卦之象也。”这其中就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八卦沟名称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时间是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又因为以前瓷瓶的陶盖有“巽”字,巽是八卦的西南方,所以人们也就称城中沟为八卦沟。至于之前叫什么名称,也就无从稽考了。其二,八卦沟不是八卦形。
【古城八卦沟呈“金交椅”】
八卦沟的规模布局怎样,为什么不具有八卦形,到底有多大范围?这就必须对泉州古城的地势有所了解,因为水的流向是受地势制约的。
泉州城外属清源山南坡直至晋江沿岸,属于清源山余脉地,北高南低。从泉山分别向西南、东南延伸的冈陵坡崎,三面高地刚好形成一个交椅背状或簸箕状,雅称“金交椅”形。因此,高地陡坡处大多无沟,八卦沟的分布有四个区域:城中心区(“交椅”内)、东北区(“交椅”背外)、西北区(“交椅”背外)以及大八卦沟以南至溪边的南区(“交椅”前)。各区之间因受地势影响。互不通连,所以就不能成为八卦形状了。
【大八卦沟印象】
八卦沟的主干流“巽流”,又称大八卦沟、大濠。这一段沟原是旧罗城南护城濠,西北起自新门水关,东南至涂门水关,直线横亘泉州城,全长2250米。初建时仅贴城墙一边有石堰岸,沟底和南岸皆土底土岸。因当时此沟尚是护城濠———后代泉州城的护城濠也是土底土岸,只在有桥处才砌石堰岸。
元至正以后,这一道干沟被圈围在城内,才全部筑成石岸石底。从新门至涂山街头,沟面宽约3-4.5米,沟底等同,深度4-5米。他的北面地势高,有龙头山、傅府山,而且山冈与沟之间形势仄逼,所以支沟较少,但是雨天坡崎水直泻而下也不能忽视,故沟略窄以使挟水顺流。从涂山街头至涂门,沟面宽约3-6米。沟底等同,深度4-5米。这一带地势平缓,沟面较宽,其中府学前一段最宽,超过6米。因为府学前有一大支沟南向叉出,而这里从北注入水量较多,可蓄纳较多水量,以使能与孔庙泮池(指孔庙内和明伦堂的池)水相进出。所以过洙泗桥才又逐渐收窄。
但是这道大濠东抵后城宫后末端至兵马司桥处,沟面仅有3米许宽,并且略向北展了一个大弯,乍看令人难解,这里是“下游”,按理应该拓宽才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兵马桥的西北岸,原是北宋城的通淮门,所以大濠至此而止;又因为城中心区的排水,有较大的水量通过府学濠至登仙侨沟,直接导出涂门水关,而不经兵马司桥东段这道濠沟。虽然这样,这道濠沟也曲折经过宜春而导进涂门水关。
跨越这道大濠的南北通衢,皆在濠上建桥,自东而西计有:兵马司桥、舍人巷桥、隐居桥、祖师巷桥、洙泗桥(孔庙大门内桥,今中菜市)、蓝桥、井巷桥、叠芳桥、通津桥(在傅府山南缘通津门前,已废)、铺仔巷桥(文胜宫桥)、老先生巷桥,这十一座桥都是通条长石板筑成的石板桥,皆有石护栏。其中洙泗桥最为美观,南岸桥头还立有壮丽的石坊、桥碑。据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713年)的祖师巷桥碑记载:“洙泗桥八卦沟流自巽方,吸引海潮,贯通泮水。”所以这里沟面特宽,全道大濠所堰石岸,都是筏形层叠,很是牢固,至今仍壁立完好,毫无倾斜变形(除个别处受人为损坏外)。全段大濠在洪水期间的泄洪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八卦沟如何排水?】
八卦沟水的流通及城厢内的排水,还与城内几个大池的作用关系密切。西北区的河岭、进贤一带高地,距城墙不远,泄注的水就蓄聚在窑仔池、师姑池等池塘,各池都有小池(不是八卦沟)通连,可导出西门水关。
对于八卦沟排水,有更大密切关系的,是护城壕。泉州城的七个城门:仁风门(东门)、义成门(西门)、德济门(南门)、朝天门(北门)、通淮门(涂门)、临漳门(新门)、通淮门(水门),都各有水关与护城濠通连。整个泉州城周,又都工整地环绕护城濠(俗称“湖岸”),西南边则巧妙利用天然破腹沟做“护城壕”。这些护城濠皆可以从城厢不同地势之处,接纳由水关泄出的水。
城北地势高,护城濠之水则导引望段湖(俗称“西北洋”),这是面积很大的自然沼泽。城东护城壕之水则引往东湖,这也是面积较大的湖泊。而东湖和东南城濠之水又都能与涂门外的天水淮(古代水利工程,俗称“围沟”)相调节。城内八卦沟与护城壕之出水口,又都流往南门低出汇入晋江。所以堪舆家说南门天后宫浯浦一带的地理特点,叫做“三台山(清源山)八卦水”的“水口”。八卦水的畅通才不致使“金交椅”阴湿。
【历代疏浚八卦沟】
五代罗城城濠和宋元时代的八卦沟,是泉州古城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泉州市区的防洪排涝系统仅由内沟河组成,由于排洪排涝设施标准偏低,排洪渠断面偏小,大面积低洼地、水塘周边空地被人为占用,加上排洪系统年久失修,淤泥堆积,造成滞洪库容减少。每逢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加上海潮顶托,造成长期内涝。
历代的地方官吏,对八卦沟是很注意疏浚整修的。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夏大雨倾盆,“通淮(涂门)壕塞水无所泄,坏民屋数千百家”。越明年,郡守丁竦就“穴城为门”,把积水排出城外,引入晋江,并把它建成一条可“纳潮汐”的沟道。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郡守真德秀又命五厢居民,开浚官沟五千二十九丈,明沟三千丈。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知府童汉臣又浚内外沟河,使之通江潮,船可以开到府学前。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知府万浚又大加疏浚,并在临漳、通津、迎春三个水门设置可供启闭板闸,“设夫看守,听小舟往来”。以后又在城内“聚石级,置小舟,以便民间转运”。
新中国成立之前八卦沟有文献可考的最后一次疏浚,是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但未疏好就中途停止。
【新时代的护城河景观】
为了彻底解决市区内涝,还市民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整治市区内沟河的工作上都下了大工夫。199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整治平原渠、东环城河南段、田安渠、大淮渠、田淮渠西段、七中沟和小八卦沟等沟渠,全长10.15公里。同年4月,领导小组决定把原定的2年工期压缩为100天,组织“百日大会战”,经过100天艰苦奋战,相继完成主体工程和护栏、绿化等配套设施,并于当年9月竣工。
1998年,鲤城区政府集中力量对2.3公里长的破腹沟进行整治,工程于同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市区内沟河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整治以后,就成为市区的一个重要景观。整治后的内沟河一改旧容换新颜,古城内外,长渠如练碧波荡漾,绿树繁花掩映两侧楼宇,经过疏浚的清新河道、水系展现在市民面前,再现了泉州市区“清泉随地涌、处处有花蹊”的历史风貌,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生活环境。
目前,市区内沟河新一轮大规模清淤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此次重点清理淤积严重,影响排洪和有碍景观的河段,具体为笋浯溪、田安渠、田淮渠、八卦沟、东环城河、南环城河、北环城河、大淮渠、浦西排洪沟共9条,全长9119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如果没有雨天的干扰,清淤工程预计5月底完成。